(一)创建知识共享共建的平台
组织因素是中小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组织需要构建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组织也需要构建知识共享的“硬件平台”。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编码和渠道实现沟通,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明晰的知识来实现共享。
在编码化的知识共享中,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知识共享的编码体系可以采用两种形式“工作流程和数据库”,组织可以根据知识的可编码程度不同,以及知识本身的内容不同,将知识编码成工作流程或数据库的形式。将企业各种有效的知识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知识库汇总,创造出“知识客体”。同时也可以将编码化的知识嵌入组织的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将工作流程编码化、规范化,甚至标准化,以实现组织目标。
知识分享的关键部分是对隐性知识的共享,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是中小企业内部组织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推进,比如分享企业内部历史事件,对影响重大的事件进行历史性回顾,邀请该事件的参与人来回诉,帮助其他人情景代入,实现经验分享。与此同时,也可以构建项目社群组织,通过团队学习或者项目内部成员共同学习,实现组内沟通。
(二)配套实现知识共享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优势资源,也是知识共享的载体,知识管理要以人为本,将知识共享作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内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协调共振。企业可以通过各种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和管理策略实现知识共享。例如:
首先是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在员工招募阶段,注重员工的知识结构搭配,实现互补与协同的平衡。在员工培训阶段,帮助员工学习知识共享平台的操作与运用,尝试建立员工知识共享的主观意愿与分享习惯,促进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增强员工的知识传授能力。
尝试将知识共享的行为与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并且通过后续的激励机制反应组织对知识共享的认可与肯定。
(三)实现知识共享的员工主动性建设
知识共享的核心还是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小而精的优势,构建企业分享文化,构建互助互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建立人际资本,促进人际信任,增强知识共享。根据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高级需求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人传授知识时是具有内在动力因素的,企业要善于利用激励理论,帮助员工自我主动实现知识共享。
互动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员工的主动性,企业文化是提升知识共享水平的一种重要精神激励方法,同时,文化范围的构建有利于培养员工间的人间信任交往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喜征与单汨源, 基于事件驱动的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04): 92-94+147.
[2]王娟,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以知识管理为视角.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12): 51-54+8.
[3]詹绍菓与刘建准, 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技术创新耦合模式研究. 企业经济, 2014(09): 82-86.
[4]张琳, 中小企业知识共享能力实证研究——来自118个调查数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10): 128-132.
[5]王瑞花, 中小企业个体知识共享绩效评价定性模拟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 2014. 33(08): 51-57.
[6]汤淑琴,陈彪,陈娟艺.知识共享对新企业双元机会识别的动态影响研究[J].情报科学, 2018, 36(01):141-146+163
[7]李佳宾,汤淑琴.新企业知识共享、员工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 2017,(09):246-250.
[8]张艺潇.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型企业知识共享与绩效提升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8.
[9]王淑艳.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河南大学,2016.
[10]丛贞,王瑶,范建红.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系统动力学分析——基于知识获取视角[J/OL].系统科学学报,2019(04):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