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是“直”和“圆”。他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也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 抓住了这两字品味,“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宛然就在我们的面前。这里并没有作任何语言表面特征分析,人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我在教学鲁迅小说《故乡》开头部分时,就引导学生抓住视觉上的“苍黄”、感觉上的“萧索”,去领悟作者悲楚的心境,去体味单调、寂寥的景象;抓住“横”这一极平常而又极富表现力的词去揣摩衰败的氛围,通过品味关键词,可以从中窥视出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一派萧寂凄凉的景象。
②细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 “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细细吟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如叶圣陶读鲁迅的《秋夜》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时指出,“‘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并不寻常的说法,拗强而特异,足以引起人家的注意,而以下文章的情调差不多都和这一句一致。”可见,把握了文章的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又如《荔枝蜜》结尾处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杨朔写“做梦”要表达什么?意犹未尽。这样的结尾犹如撞钟,清音有余,回味无穷。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全文感受这未尽之意:作者对劳动人民无限深沉的崇敬,以至要做一名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为人们酿造甜蜜生活的人才能充分表达。这里既照应开头,体现情感变化,又显得文意含蓄、深刻,增加了意境之美。
③揣摩、了解作者的心境。
《挖荠菜》中有一段景语:“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这种暮归之景寄托了什么情呢?可以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体验:“我”当时是因掰玉米棒子被财主大管家追赶丢了鞋子,不敢回家;妈妈焦急呼唤,“我”也不敢答应。而眼前,晚霞退去,钟声响起,羊儿回圈,乌鸦归巢,惟有“我”还游荡在外,“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又如我们在读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一句时,不难发现,这里用的三个逗号,使文句变得断断续续、罗罗嗦嗦。然而,正是这样的语言形式,向人们揭示了鲁迅先生当时极度悲痛的心境。只有很好地把握住作者的心境,才能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④把握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以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为例:孔乙己的故事是以“才可以笑几声”说起,以下一连串说到笑。孔乙己一到,“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在这些时候,小伙计“可以附和着笑”。掌柜像许多酒客一样,问孔乙己一些话,“引人发笑”。此外还有好几处说到笑。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穿着的,取义何在呢?这正是为了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是冷漠无情令人窒息的。为什么冷漠无情到如此地步呢?小说里虽然没有点明,可是我们以这一点想开去,可以从“笑声”中去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这社会根源就是吃人的罪恶的封建社会,就是吃人的、并使人毫不觉悟的封建科举制度。
此外,还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语序的变异和超常搭配,分析语言空白处(包括虚笔、无言、休止、省略、残缺)等的隐含意义,都是培养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还可以不断的慢慢的摸索其它有效途径,从而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文学修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