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献综述
研究现状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派文学发展的每一次热潮中,都活跃着浙籍作家的身影。但关于他们的研究却只关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启示,其背后本土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的资源审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在黄亚清《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一文中从地域文化对30年代浙籍现代派主体选择的影响出发,探讨了渗透在作家背后地域文化的经验,为当代浙江作家的创作和地域文化的现代建构提供一些启示。
金庸作为浙江籍著名小说家,有太多的学者对他的作品对他的生平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丰富深入,“金庸是一个综合现象,既是文学性的,亦是超文学性的,甚至还有传播媒介、政治及社会伦理的意义。”自80年代初开放以来,大量港台文学及流行文化如电影、电视、流行曲等流入内地,在内地缺少通俗文化的情况下迅速流行。金庸小说能赢得这么多的读者,从金庸现象本身来观察,正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经营和经典制造的流行文化综合现象。“台湾是“金学研究”的发源地,也是金学研究的重镇。“金学研究”发展至今已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课题,然而它的出现,开始时不过是一个由出版社精心策划的宣传促销计划。”所以说金庸小说是非常典型的流行文化。王朔在《我看金庸》中说:“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的写武侠的浙江人。港台作家的东西都是不入流的,他们的作品只有两大宗:言情和武侠,一个滥情幼稚,一个胡编乱造。----我们的创作现在都萎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严家炎教授却高度肯定金庸小说,认为“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提出文学历来是在高雅和通俗两部分相互对峙中向前发展的,从文化生态平衡的角度看,武侠小说等通俗文学必须存在。
B. ^文档提纲格式
引言:谈及金庸的出生,少时经历,而后移居香港,又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始写武侠小说等等。
一、主要论述金庸武侠小说发展模式
(一)雅俗融合、古今对接,是金庸小说会受欢迎的重点
(二)金庸小说的现代性
二、金庸武侠小说文化内涵
(一)人性、侠性
(二)流行性、
三、集中谈金庸武侠小说的精神构建
(一)主要聚焦不同地域的成长背景对金庸精神的影响。
四、主要讨论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
良暴二元模式是武侠小说道德叙事的基本框架,20世纪武侠小说在传承这一模式的同时,又有了新的突破。武技是武侠小说的重要内容,20世纪武侠小说武技的浪漫化、精神化、狂欢性等特征尤为明显。本章通过古今对比,力图阐明20世纪武侠小说鲜明的艺术特色。 结语部分大致分析了“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发展状况,温瑞安、黄易、大陆新武侠的众多作家都为武侠小说发展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呈现了新的面貌,其探索有得有失。文章最后对武侠小说的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一)武侠小说所表现的超俗世界
(二)在虚拟的江湖中,寄托着人们的理想生活
五、对“后金庸”时代的思考
C. 参考文献
1 韩云波;论90年代“后金庸”新武侠小说文体实验[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旷新年;;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个人、家、国关系的重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柳龙飞;李芬兰;;论古龙作品中的漂泊主题[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吴秀明 ,陈择纲;金庸:对武侠本体的追求与构建[J];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02期
5 严家炎;金庸的“内功”:新文学根柢[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6期
6 姚晓雷;金庸:都市民间舞台上的欲望舞蹈[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5期
7 许子东;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若干线索[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3期
8 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05期
9 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05期10 何开丽;中国大陆金庸小说研究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1 李思琦;金庸武侠世界中的政治叙事[D];;2008年
12 贺松黎;论金庸武侠小说的现代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3 何云标;二十世纪武侠小说现代观念的演进[D];西北大学;2009年电子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