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章、莎士比亚戏剧简介
(一)1.历史剧和喜剧时期: (1590- 1600)
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初十年中,他共创作了九部历史剧。在这些剧本中除了《约翰王》(1589)描写的是13世纪封建王朝内部的争斗外,其他的剧作则构成了两个内容衔接的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部(1590-1591) 与《查理三世》(1595)、《亨利四世》.上、下部(1597-1598)焉《亨利五世》(1599)。
这些剧本概括了英国从1377-1485年间一百余年的动乱历史,描写了英法战争和英国的封建内战,歌颂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谴责封建领主之间的不义战争,对人民的疾苦则表示了深切同情。后一组剧本写理查二世优柔寡断,听信宠臣,他的堂弟趁机起兵篡夺王位,自立为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虽然两次平定内乱,却整日忧心忡忡,害怕有野心家会像他曾经做的那样来夺取王位,而太子又是个不务正业的公子哥儿,国家的前途令人担忧。幸好太子改过自新,即位为亨利五世,他以对法战争转移了国内矛盾,收复了法国的领地。前一组剧本则紧接后一组,写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因贵族内讧而失利,贵族纷争再加上平民起义导致争夺王位的封建内战一--红白玫瑰战争。内战中,属于红玫瑰集团的国王亨利六世被杀,夺取了王位的白玫瑰集团在爱德华四世死后,其弟理查以狡诈、凶残的手段窃取了王位,最终也死于敌党之手。这些剧本的艺术成就不一,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是英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莎士比亚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在剧中描写了阴险狡诈的贵族理查如何以血腥手段挤掉了六个合法继承人,登上王位的故事,揭露谴责了他的凶狠暴和昏庸无道,塑造了一个虚伪狡诈、残酷无情的暴君形象。《亨利五世》描写亨利五世做太子时不甘心宫廷中的刻板生活,在下层社会厮混,与流氓无赖为伍,即位后改邪归正,成为英明的理想君主。这两个剧本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衰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政策,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二、人物介绍
(一)经典作品中的人物
1、哈姆莱特
中国有句古话" -千个人眼中有-千个哈姆莱特”,这 句话不仅表明了对同一部书,不同的人阅读的见解不同,同时也间接体现出哈姆莱特性格和行为的复杂性。而其性格行为复杂的原因就是源于人性的矛盾和复杂。哈姆莱特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王子,受过良好的教育.得到民众的拥戴。然而在戏剧中他- -出场,就陷入家庭的不幸之中,父王去世,叔父娶了他的母亲还霸占了王位。他感到之前所有生活的理想都开始破灭,因此忧郁而悲叹世事,当他得知自己的生父是被叔父害死的,他决心为父报仇,却碍于实力弱小,反复思虑,表现得十分矛盾。哈姆莱特面对强大的叔父,只好装疯卖傻等待时机,表现出行动上的延宕。叔父利用哈姆雷特的情人奧菲利亚来试探他,心爱的人儿成了奸王的帮凶,他的人文主义的理想在丑恶面前完全破灭。他没有-刻忘记自己复仇的任务,在证实.了奸王的罪行后,他便立即行动。他错失奸王在祈祷时将其杀死的机会,不幸地惨遭放逐,后来他逃回来了,在- -场决斗中杀死了奸王,但自己也因中毒计而死去。
2、奥赛罗
《奥赛罗》叙述的是摩尔人贵族奥赛罗与苔斯狄蒙娜相爱,他们不顾家庭反对和社会歧视,毅然决然地结了婚。他们的爱情虽然战胜了封建偏见,却难逃伊阿古的阴谋陷害,伊阿古由于没升上副将,就对奥赛罗怀恨在心,他一次次设下陷阱,让奥赛罗怀疑他的妻子与别人私通,最终,奥赛罗信以为真,愤怒地掐死了自己的妻子泰斯狄蒙娜,真相大白后,奥赛罗也懊悔自杀。
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对奥赛罗形象的塑造,深刻地表现出奥赛罗身上两种对立情绪的斗争,从一开始对妻子温柔的爱和极大的信任到折磨人的嫉妒和疯狂的仇恨,复仇的心理最终占据奥赛罗的头脑,并促使其一步步实现。从奥赛罗的身上可以真实反映出不可忽视人性的弱点一轻信与善妒。 奥赛罗原本是-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少年,在封建世族和种族偏见的背景下,他仍能顶住压力,大胆追求泰斯狄蒙娜的芳心,并且收获了爱情。但是他终究难以摆脱人性所带给他的影响,因为轻信了伊阿古的谎言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内心不断膨胀的嫉妒也使他失去了善良的本性,复仇的欲望将他-步步推向罪恶的边缘。情感前后巨大的落差使他逐渐丧失自我,扭曲了人性。轻信善妒只是复杂人性的-方面,奥赛罗却在这种人性的驱使下,对妻子的产生不信任乃至仇恨,最终酿成悲剧。当他最后得知一切都是伊阿古的谎言时,他对妻子充满愧疚,对自己冲动的行为懊悔不已,他因为内心无法原谅自己而选择自杀以赎罪,这也体现奥赛罗人性自我赎罪与自我解脱的另一个方面。
3、麦克白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为阴沉可怕的-一部。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苏格兰大将麦克白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自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精神失常而死,麦克白无-丝难过。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
当然,麦克白也有着复杂的心理斗争。在面对夺位时,他的心理冲突与心理挣扎是真实存在的。麦克白骨子里有- -种建功立业的正统荣誉感,但是在权势面前,强大的政治野心又左右着他的思想。他杀人的暴虐感和善良的本性产生冲突,罪恶感引起的恐惧和忧虑让他的内心饱受折磨。当他意识到自己已无法回到原来时,他只能继续他的毁灭之路。这些复杂的心理表现出的是人性之间的对立与纠缠。
结束语
《哈姆莱特》这部代表莎士比亚悲剧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塑造了在文学史中少有的具有重要思想意义,丰富的,复杂的艺术形。
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 具有丰富且复杂的性格。总的来说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 ;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从纵向方面来看,他的性格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哈姆莱特从小身处王室,在他眼中世界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大地是一-座 “美好的框架”,天空是一顶“壮丽的帐幕”。在威登堡读书时期他是个”快乐的王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英明的父王突然去世了,卑劣的叔叔篡夺了王位,更让他不能承受的是那个受他尊敬的母亲,那个曾经与父亲海誓山盟,那个脸上还挂着泪水的母亲居然在父王死后不到两个月匆匆的嫁给妍王被妍王给降服,“迫不及待地钻进 了乱伦的被衾”。他更在鬼魂那儿听到了自己所怀疑的事。残酷的现实彻底粉碎了他的理想与信念。他不得不由-个“快乐的王子”变为一个“忧郁的王子”。父王的鬼魂给他的任务不仅仅是复仇更是“重整乾坤”的重任。他的精神开始恍惚,整8思索着报仇,于是他想到了一个“装疯”的好办法。然而他的头脑确是清醒的,甚至以前的好朋友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背叛他,代替妍王来试探他,他的内心充满着煎熬。他越正视现实,看到的罪恶就越多。观察的越来越深刻,他也就越痛苦。精神承受着巨大的危机,正是由于这样导致了哈姆莱特行动上的延宕,变为了一个“延宕的王子”。当他到戏中做戏看到叔叔不安离席,更加证实了鬼魂所说的事实。但是他却放过了在叔叔忏悔是杀死他的机会。他到母亲那逼问,谴责母亲的不忠,揭露奸王的罪恶,误杀了躲在帐幕后面的波洛涅斯,以至后来被送往英国,在船上夺取信件,回到丹麦。后来与雷欧提斯决斗,最后杀死了奸王。他变为了一个“复仇的王子”。最终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酿成悲剧 。
哈姆莱特的性格从横向来看,又是极其复杂的。首先他是一个处于文艺复 兴末期的典型的人文主义者,但是他又有着强烈的封建意识。他赞叹“人是-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当霍拉说:“我永远是您 卑微的仆人。”哈姆莱特却说:“不,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愿意和你朋友相称。”但当他原本有机会抽刀杀死正在忏悔的克劳迪斯时,他却犹豫了,在这犹豫的背后却是强烈的封建基督思想影响的结果。其次,他既是一个具有激情,有理想的人,但又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是个天生的哲学家而非实干家,他敏于思而拙于行。在没有十拿九稳的办法之前,他会冥思苦想,思考过程比常人艰辛复杂得多。他想要复仇却又拙于行动,整日会想着是生还是活着,这些虚无的命题。他明知道于雷欧提斯决斗时肯定有阴谋,但他还是去了,而且不采取防御措施,不重视自己的生命。再者,他既有温柔的一-面又有残忍的面孔。.对于奥菲利亚的爱情,可以看出。再追求奥菲利亚的时候,对她百般温柔,但后来为了报仇,装疯之时,不惜残忍的讽刺奥菲利亚,但内心却又忍不住对她的爱。
哈姆莱特可以说是个极其复杂的矛盾统体, ,他的悲剧代表了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他的悲剧可以说是时代的悲剧,也可以说是他性格的悲剧。
总之,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文主义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性表现也成为塑造人物最重要的一笔。戏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因为有了人性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有了可触可感的灵魂。对人性的描摹真正体现出莎士比亚卓绝的文学才华。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林文思.莎士比亚悲剧艺术的人性探索[ 0.安徽大学, 2012.
[2]张晓丽.莎士比亚悲剧艺术的人性探讨[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 2015, 03:51- 53.
[3]矫福军.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蕴[可.吉林大学,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