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活”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摘要]“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活’”(吕叔湘语)。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确立新理念、尝试新方法、力求新突破,构建活生生的语文教学,成了每个语文老师追求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 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有思想感情的,因而它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程式化的。语文教学就在于它的“活”。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算“活”呢?。
一、对语文教学“活”的理解
其一,处理教材尽力“活”
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只是一些例子”,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教学的一些例子而已。既然教材只是一个例子,那么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尽力使教材“活”起来。一篇课文,教师可以侧重传授知识、增长学生能力,可以侧重思想教育、品质熏陶,可以当作指导学生写作的范例,也可以当作训练学生筛选、整合思维能力的范例,还可以当作训练学生语言鉴赏力的范例。教材处理“活”了,就可以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必然会好很多。反之,如果一味照搬、死搬《教师参考用书》上的理解、分析、建议等就不大可能“活”起来,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二,选用教法着力“活”
与其说教师是导演,还不如说是主持人。一节课该怎样主持?这是我们教师着力之点。这就要根据该课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知识和能力实际来选用教法,灵活进行教学。传统的“满堂灌”也不要一味反对,如在传授知识时,或引导学生鉴赏某段(甚至全篇)课文时,教师多讲一些还是要得的。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记者采访、实话实说,场面是很热烈的,但也不能动辄如此。对当前最流行的多媒体教学也不能一味奉为神灵,对它的容量大、涵盖广、声情并茂,是肯定的。但也不能不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只是图“热闹”而用此法。由此看来,教师这个主持不好当:一要把课堂教学主持“活”,二要把学生的基础夯实,三要把学生的能力提高。因此,教学方法单一不行,照方抓药不行,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用不同的主持风格,使教法“活”起来。
其三,展示教态努力“活”
教态的“活”,是老师所独有的。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要的是既沉稳又有激情,既幽默风趣又饱含爱意,努力创造一种热烈而又富有情感的氛围。比如:教学《背影》是浓浓的,教学《苏州园林》是恬淡的,教学《幽径悲剧》是沉重的……提问学生有时是严肃的,有时是风趣的。总之,语文老师的情态是随着课文、随着学生在流动,用自己的热情去营造一种氛围,去感染学生,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只要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爱语文,哪有学不好的?老师的教态“活”了,课堂也就能生动了,学生学语文也就能“活”了。
二、语文课堂教学“活”的途径
其一,创设情境、激情诱导
南朝文论家刘勰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是说,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引导作用,而且还具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教师应该是将满腔热情洒在课堂中,或喜或悲或怒或忧,情真意切,这样才能触发学生感情,感染他们。教师诱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学生能达到临界的兴奋点,他们的兴趣被诱导出来,从而为其他学习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鉴赏《春》时,用多媒体的形式把那又嫩又绿的小草、鲜艳美丽的春花、在枝头闹春的小鸟、绵绵细雨、充满生机的人们……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上如梦如幻的轻音乐,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得多,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了学习境界。又如,可以用充满激情的小结语,使学生产生余音绕梁的回味感。再如,还可以借助课文本身的情感力量来拨动学生的“情”弦。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老师传授知识时需要加入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文字是有血有肉的,不是枯燥无味的符号。课文中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弦,引起共鸣。
搞“活”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