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搭建平台、合作探究
课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产生真知卓见,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生成新知识。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成为其主角,他们的思维才能充分地动起来,教学才能“活”起来。目前,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还嫌多,学生思考、活动的时间还嫌少,课堂气氛往往水波不兴,甚至死水一潭。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他们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呢?
1、让学生成为真正课堂的主人
新课标就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整课堂结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参与讲课。教以学为目的,课堂教学的一切努力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参与讲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下一番脚踏实地的功夫。根据大纲和每课时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或设计出使学生能轻松接受知识的课堂活动。比如我在教《范进中举》这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新颖的作业,自由结组,将课文排成课本剧,同学们的积极性相当高,纷纷结组,分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排练起来。课堂上,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气氛,我们让学生主动上台。这样准备的充分,表演欲强的小组就主动走上台来,尽兴的表演起来。受他们的感染,其他组也都跃跃欲试,争抢着要求表演,上演了三组之后,让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价,哪些人物哪些地方表演的到位,哪些人物哪些地方表演的不到位。同学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当事者又是旁观者,自然分析得条条是道,教师在旁边再适时点拨。剧中人物的性格、所展示的矛盾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等问题都迎刃而解。
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基本上熟悉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讨论声立刻让全体到位,全员参与。让学生表演活动会使他们把认识理解上的缺点错误暴露无疑。这些缺点错误既有代表性,又能让听讲的学生容易发现,再经过教师的点拨指导,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新学的知识就达到巩固完善、融会贯通的地步。
2、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绝不是无指导原则的自由学习,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最终达到理想之境。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几个方面,其中注意二个“勤”字,学生要勤于动手、动口,老师要勤于检查,指导。自主习惯养成后,学生的主自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很轻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更加明显地提高。另外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感受和疑惑,教学中,我也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
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去发现,师适时恰当点拨。记得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本来是一篇自读课文,本人便放手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学习这篇文章。结果第二天上课,有的同学画了“斑羚飞渡”的全部经过。不过大多数同学都用写文章的形式来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其中最难忘的有两篇,一篇是《保护斑羚》,一篇是《斥责人类》,虽然表达的是同样的主题,但写法却大相径庭。一位同学用较现实的手法写出了“抓住斑羚濒临灭绝,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斑羚,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另一名同学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自己乘飞机而去月球,地球只剩下人类自己而感到惋惜。从而揭示人类不保护环境,结果给自己带来的恶果。通过同学们的展示,本人发现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把学生自主权交给学生,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真正让学生放手他们会做得很精彩。
3、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在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活动。可以说,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使学生乐于参与合作探究。
4、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使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旦他们养成了这种意识和习惯,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喜人局面。当然,有时学生的一些见解可能有失偏颇。教师也不必急于否定。教师要抓住契机,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他们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文章的语言环境,作者的经历修养去思考。这样的讨论,既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又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们要把语文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其三,鼓励质疑合理想象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里,朱熹以病疑喻读书之疑,说明读书要有长进须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无疑者须教有疑”第二个阶段是“有疑者却要无疑”。可是传统教学却往往没有给学生质疑、解惑留下思考想象的较多余地。课堂上老师根据已经设计出的种种问题,已经准备好的答案,一步步引导学生就范。而今,“让老师少说”,“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课改精神指导着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要鼓励学生不要总是囿于旧说,敢于质疑,敢于大胆想象,打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各讲各理,各说各词,甚至我们要允许学生先有错再改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诗句)小水渠水这么清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有不断的新水活水来供给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的境界。语文教学内容极为丰富,语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何使教学“活”起来,“活”得实在有效,尽快提高其质量,乃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马庆株编,商务.
搞“活”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