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是形成良好语感的途径。
①听,是要培养学生听的敏感。
听力训练是语感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应从培养学生对语言高度敏感入手来加以训练,我们经常告诉学生善于听人家的语言,读人家的文章,留意人家怎么用词、怎么表达意思、怎么把一篇长长的话语顺次地说下去,这样就可以妥善处理听力训练中的句式、词汇、音节、语调等问题。
②说,是语言内在积淀的外在表现,是语言的应用表达。
有了良好的语感,说话时就能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迅速捕捉到精确的词语和恰当的句式。要养成良好的说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按点名册的顺序,每天在语文课开始时由一位学生讲话,时间两分钟,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必须把一件事或一个故事或一种想法表达完整。而且每堂课设计好提问,让学生独立组织语言回答。经过安排学生对有关课文、篇段进行复述。还在课外辅导学生参加演讲会、辩论赛、影视评论。在选学生干部时,要求学生就自己的能力、见解、设想发表演说,以社会上议论的热点作为议题请学生谈看法等等。这些都帮助学生养成了说的习惯,提高了语感能力。
③读,是通过学生的诵读,从而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意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因为如果让学生始终采用一成不变的方式读,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每次读完,我都会针对每个学生的读法做出不同的评价,鼓励性语言居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更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④写,是让学生动笔写作,在写作实践中去锻炼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在写作实践中锻炼而成的。朱熹云:“学者只是要熟,功夫纯一而已。” 这说明只有在“反复历练”中方能形成语感。教学中我还改变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局面,养成学生勤写多写、想清楚了就写的习惯。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一些片断写作训练。如课文略写,内容扩写,课文结尾的创造性续写,课文有关段落写法的仿写等。如《孔乙己》结尾处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么死的?我就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性格和境况,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究“孔乙己之死”,用笔续接这未完之事。这样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更清楚地认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对主题的把握也就更准确。学习《陌上桑》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写罗敷的外貌时只写了其衣饰之美,而罗敷的长相、身段只字未提的情况,要求学生想象罗敷的未全之形。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标准想像出了无数美丽动人的罗敷:或白皮肤,或黑皮肤,或黄皮肤;或苗条,或丰满。这样一来,投入较多,语感就深。每写完后我还引导学生念几遍再修改,使学生养成爱写,写完了反复修改的好习惯,为形成良好语感铺设一条道路。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我觉得效果颇佳。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