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视吟诵指导
吟诵是训练语感的主要方法。通过吟诵,准确地再现作者的语气、语调,可以真切地感受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学好语文,务必把握好吟诵的方法。
学生学习语言,经过理解、内化过程,有了发自内心深处的体验与感触,对语言知识、语言现象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那么语言知识的获得将更加牢固,语感能力的形成将更加迅速有效。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诵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吟诵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们在一读一听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用吟诵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感。吟诵的方法很多,我最常用的是范读和美读。
“范读”,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示范式的读。范读形式有三种:一是单步式。让学生合上书本或闭上眼睛,听老师或优生朗读全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可帮助学生增强语感,理解文意,再现形象,强化记忆,丰富语言材料,熟悉语言规律,学生有兴致,会特别投入,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二是师生异步式。即老师领着学生朗读。老师先读一句,学生学着一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结构复杂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语段。三是师生同步式。即:老师大声范读,学生也跟随着读。范读法适应了中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吟诵的榜样,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朗读技巧,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而对于叙事抒情的文章,我便采用“美读”的吟诵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倘“美读重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是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一般只适用于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和抒情散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也就是说,在指导美读时要先引导学生力求完整地把握好课文主旨,以便于酝酿感情,进入角色。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要能用改变语言的自然节奏、速度和声音的轻重强弱等方法,强调某种感情、意义。叶圣陶先生在分析如何把握吟诵语调的时候,还特别强调必须“依据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他具体指出:“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音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便指导学生用美读的方法来朗读。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三个句子时,要求根据比喻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调来读,让人体会到春天的新、美、力。又如,在教学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时,读“你好,瀑布大哥! 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这几句我指导学生用高昂的语调来读,让人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等等。
3、培养语感分析能力
所谓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语感分析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①抓住关键词。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