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语言教学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的、长期而又复杂的能力培养过程,这种能力的大小影响着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然而语感培养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中,语文教学一味只重视识字、课文分析,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枯燥,自己不能真正去体会语文的学习乐趣。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双方均忽视了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那么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我们首先要了解语感有什么特点。
一、语感的内涵及特征
1、内隐性: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在实践中运用,许多人不会知道自己有怎样的语感能力,更不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在一些情况下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
2、直接性:语感是快速的反应、不需要思维的直接参与,它是对言语对象整体性、全面性、笼统性把握,兼顾各方面各个层次的实际情况去理解的过程。如,我们所谈到的“一目十行”就是语言直接性的表现。
3、人文性:由人的精神情感做主自然而然地配合情境在脑中寻找相应的词语和组织句法的过程,这是语感例外一个特征。
4、生活性。语感往往通过同生活中的感觉、知觉而粘附在一定的表象之中。这是语感培养的趋势。语感联系实际生活有助于小学生积极的去思考语感的生活化表现,懂的利用自己语言库去应对生活复杂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懂得用生活中的语感去验证理性的语感。
因此,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二、培养语感的方法
1.引导学生以生活为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感的“源”在哪里?叶圣陶先生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真切。” 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学习语感的积极性效果如何,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密切相关。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即:关于语言的感性认识,而不在于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或者说,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应当以感性为主。教学中只有把概念化的词语化解为学生能闻能睹、可感可触的形象时,概念化的语言文字才能被他们真正接纳,深刻的留在记忆的库藏。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我调动学生往日多种感官积累,驱遣想象,在内心勾画出嫩黄色的黄鹂鸟结成对儿,跳跃于翠绿色的柳枝间,洁白与青蓝映衬等等画面,使学生真切体会诗人撷取春天特征时的精妙,将“黄鹂”、“鸣”、“翠绿”、“白鹭”、“上青天”等词语伴随生动的形象,活生生地储存在头脑中。实际生活经验是形成学生语感的源泉,所以我经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指导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事、物作细致和深刻的体验。坚持“大语文”教学观,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所不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进行反复能动的语言感受和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训练中,把语言还原到一定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