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隔代教育有一些优点,但是怎么也无法取代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由于祖辈们的溺爱、袒护,隔代教育中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由于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隔代教育中,由于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心理老化。另外,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和外出,思想和行为也容易固定化,模式化,因而极可能使孩子缺乏活力和活泼,心胸狭窄,不善与人交际,固执,偏激等。下面就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对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 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而隔代监护人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家庭对儿童的本体安全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的“本体安全感”就是“基本信任”,它是当孩子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孩子对周围人产生的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这种基本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儿童作为“看护者”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而形成的。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亲子互动的缺失,抚养人模糊的职责意识,造成了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和对别人的不信任。吉登斯曾说:“在正常环境中,儿童投射到看护者的身上的信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抵御存在焦虑情感的疫苗,这是一种保护,以抗拒未来的威胁和危险,这种保护使得个人在面对让人消沉的境遇时还能保有希望和勇气。”但对于隔代家庭中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缺少的正是这种保护。农村隔代老人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这无疑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隔代教育容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坚强地生活意志。老人一般都比较慈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祖辈抚养,祖辈更是倍加关爱。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为孩子的错误辩解,极容易让孩子形成不健康的性格。再者,当今的老人,在孩提时曾经历了生活的艰难,总想为孙辈创造一个优越的环境他们对孙辈爱如掌上明珠,百般娇宠,不管有无条件都尽量满足其物质需求,事事处处护着孙辈。在这种由老人搭建的“温室”里生活的孩子,久而久之将形成任性脆弱。这种孩子容易胆小,遇事不敢做主,从众心理强,缺乏独立性、生活意志薄弱的弱点,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环境。
(二) 隔代教育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由于祖辈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自立能力受到影响,甚至完全由祖辈代理或包办。另外由于祖辈的文化程度一般不高,所以在对孩子的学校学习的教育和监督基本不过问,这就导致孩子在学习方面以及在做人方面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而且孩子一直生活在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受老人的影响很严重,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1、学习状况不佳,学业成绩令人担忧。
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并且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他们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道德品质下滑。
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危机。比如,他们有的为人处事带有盲目性和冲动性;有的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究其原因,孩子不是天生品德不好,而是由于后天的管理和教育失范的结果。留守儿童长期与祖辈一起生活,虽然农村老人接受了传统的中华教育美德,但对孩子的教育上却认为:孩子自己会长大,自己还不是自己慢慢长大的。加之有一部分隔代监护人责任心不强,内心顾虑较多,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管理,害怕“教成人结成怨”,监护缺失,更加助长了孩子的不良风气。在隔代监护人种种错误的观念和方法的引导下,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真空”。
3、人际交往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欠佳以及与人交往的方式过于单一。另外在人际认知方面也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信的现象。在人际情感方面表现为依赖心理强,缺乏安全感并且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儿童时期父母角色的缺失,使得儿童没有父母作为学习、参照的对象,渐渐在日常生活中被祖辈耳濡目染。在农村,祖辈们大都文化水平不高,儿童“被学来”的东西大都不可取。究其原因主要是祖辈的教育与言行,导致儿童自我认知存在误区。农村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隔代抚养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形成。良好家庭氛围的缺失,使隔代抚养下的儿童失去了良好的模仿对象。这些原因都会导致隔代教育儿童的人及交往能力很不理想。
四 农村隔代教育不利影响产生的原因
1.教育者的素质不高,教育意识不强,责任心淡泊。
从直接监护人来看,作为孩子直接监护人的父母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条件进行选择时,往往选择前者。当然,面对生活的压力这也是无奈的选择。但无论如何,它造成了一种结果,就是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成长,接受隔代教育。将孩子的监护权转移是一种缺乏责任心的表现;从临时监护人来看,在农村,隔代教育的家庭教育者大多是文盲或者是半文盲,其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肤浅。他们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形成了极大的落差,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地引导、教育;再从学校来看,当前农村学前入园率非常,而且村办或者是乡办幼儿园的管理水平以及师资力量都有很大的不足,使得孩子不能在学前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
2.缺乏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基层组织比如教育局、妇联、村委会等在关注这一问题上还极为欠缺。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对留守儿童的接受教育的问题进行法律上的保障。
五.农村隔代教育的相关对策探讨
虽然隔代教育存在着种种的弊端,但这也是在现实中无奈的选择。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及文娱方面的支出增加,而现有的农村耕作模式导致农民的“有限剩余”无法支付教育及娱乐的高额成本,外出打工是让孩子享受教育的最优选择。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欠发达地区的隔代教育现象还会越来越多。另外,中国已经处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期,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出现某种程度的松动,但人口老龄化趋势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农村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4:2:1结构家庭,老年人比例升高,间接地推动了隔代教育的发展。
在政策层面上。隔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层面造成的,但这涉及到国家的整体的体制问题,如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等,因而在整体上的改革难度比较大。但是如果人口管理体制有大的改变的话,将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宏观的政策方面,应该加大在村办及乡办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上的投入;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来人口的入学问题。政府应当考虑外出务工父母的愿望和利益,解决随他们而来的儿女入学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到和当地人一样的教育,并尽可能的减轻他们的教育负担。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隔代教育中的孩子更多时间还是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因而,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如何采取措施来填补就成为了关键所在。所以,学校要从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重新寻找促进家庭和学校有效合作与沟通的方法与途径,以摆脱家庭教育与学校沟通不堪的现状。
做好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沟通很重要。在隔代教育环境下,学校要联系的家长是隔辈老人。他们对这种远距离的沟通方式心理上感到陌生、紧张和不亲切。他们需要采用面对面的交流,促膝式的长谈。照顾农村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学校要改善家校联系的方式,要多采用面对面的互动式的交流和沟通,以切实增强联系,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对隔代教育子女实行集中管理,把他们作为一个集体来管理。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同时,还可以根据他们在品德行为偏差、心理障碍等不同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等,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 结语
农村隔代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当我们了解到农村隔代教育中的种种问题,看到一张张无暇的脸的时候,不禁忧心冲冲:如此庞大的隔代教育孩子群体,如果不加以引导和规范教育,将是多大的一个社会问题!生活的现实,丝毫阻挡不了为生计而奔波,匆匆而去的农民工的脚步。春节后面对孩子撕心裂肺的离别哭喊,更多的只是脸上无奈的笑容!随着经济的发展,打工潮滚滚而来,外出打工者前仆后继,却留给家乡、留给父母隔代教育的难题。由于外出打工或经商,使农村家庭体系发生了裂变,破坏了原来比较稳定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局面,也使家庭与学校之间友好互通的途径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动荡的教育,农村家庭教育出现真空!虽然农村隔代教育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我们已无法改变。但减少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给农村隔代教育孩子更多的关怀却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关注、关爱农村隔代教育孩子,不仅是家庭、社会、学校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此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学前教育研究》 2010年第十期,P9;
[2]尹春杰、李树阳《浅析制约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因素》,《北方文学》2010年七月刊 P92
[3]卢乐珍《怎样搞好隔代教育》2001
[4]冯芳 胡铁贵《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南大学校报 2010年第9期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