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隔代教育的影响与策略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劳务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行列,而他们的子女大多被留在老家,由祖辈抚养,接受“隔代教育”,形成了隔代家庭的结构。由于祖辈们自身因素以及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等不利因素,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处境和生存状态更加艰难,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社会、学校、家庭方面的原因以及儿童本身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学校家庭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 农村隔代教育 留守儿童
在农村,隔代教育是一种普遍的家庭教育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日益活跃,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和完善。这意味着人才、技术、资金等都可以按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统一的配置,东部沿海地区是开放的前沿,其迅猛发展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农村劳动力正好填补了这一需要。人口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成为中国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之一。由于户籍制度和传统观念的限制,人口流动呈现单向性或季节性。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外出打工或经商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家庭夫妻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当中有的将子女带在身边,而更多的是将自己子女留在家里,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少数也有寄托在亲戚家里。于是,这些隔代长辈便成为孩子的监护人,挑起了教育孙辈的担子,这种教育现象,我们称之为农村隔代教育。
一 农村隔代教育的定义
农村隔代教育实质上是揭示农村中的家庭教育状况,指农村中家庭教育由隔代教育来完成的现象。基于当前农村的家庭教育状况,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父母在家,仍由爷爷奶奶抚养;其二,父母一方在家,由爷爷奶奶抚养;其三,父母双方不在家,由爷爷奶奶抚养。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重视伦理血缘,“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一直是最佳理想。即使儿子儿媳双方在家的情况下,老人仍热心于发挥余热,主动承担起抚养孙辈的重任。如果儿子儿媳一方外出,那承担孙辈的抚养就理所当然了。
综合上述,农村隔代教育是指,在农村家庭中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里,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或都寄托在亲戚家里,这些隔代长辈成为孩子的监护人,挑起教育孙辈的担子。这种教育现象,我们称之为农村隔代教育。
二 农村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自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农民自身状况改善却相对比较少,户籍制度、税收制度和教育制度等都对农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很多农民期望在下一代身上有所改善。然而随着通货膨胀等的压力,仅靠几亩承包的土地根本无法满足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的要求,所以很多年轻的父母进城务工来增加经济收入,就把他们的子女留在家里交给自己的父辈抚养,就成为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城市物价高,孩子上学以及其他消费都很大,这是父母把孩子留在家里的主要原因;2.父母工作紧张,没有精力照顾孩子;3.父母工作流动性强,孩子无法稳定就学等等,故而会出现隔代教育现象。除此之外,由于夫妻双方身体状况不允许而没有能力照顾孩子或或者祖辈出于疼爱孙辈减轻儿子的压力而主动抚养照顾孩子,也会造成隔代教育现象。
三 农村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任何一种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往往是在受教育者的身上体现出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更多的也还是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方面深深的体现着隔代家庭教育的烙印。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只不过是哪一面占主导的问题。隔代教育中因为老人走过了人生的长路,阅历和见识比一般的年轻人要多。因此,在言传身教中不自学地会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对孩子在日常的待人接物方面有所补益。另外,老人是从传统社会中走过,有许多传统社会的优良美德都在老人身上打上烙印,这在年轻人的一代是比较少见的。因而,通过隔代教育的方式能使孩子学习传统的美德,让传统传承下去,加大了家族、亲情和血缘的纽带。
当前农村隔代教育的影响与策略(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