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长、发育期,人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受引导。研究表明,3至12岁是年轻一代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技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12 岁后,特别是18岁以后,孩子已形成许多习惯,有旧习惯抗扰,新习惯要扎下根来就困难多了。
二、幼儿的年龄特点
两三岁时、应强化模仿、学习,以行为主,以理为辅;3岁以后,则行教并重、讲练结合,使幼儿对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简单道理有初步了解。三至五岁幼儿学习的最好途径是玩耍和模仿成人。在玩耍、探索和模仿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的眼,耳,鼻,口,舌等各种器官,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幼儿开始懂事,学着做事有一个过程。但并不存在一个神秘的固定时期。
幼儿年龄较小,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然而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因此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则会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不良情绪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
三、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切入点
(一)从细节中建立习惯
良好的习惯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例如:穿衣放衣、饮食、收放物品玩具等。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体现在他不丢三落四,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等等。有些家长面对这些小事,常常听之任之,认为“树特点大自然直”,这是错误的看法。
(二)从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中建立
家庭文化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价值趋向、道德品格、情感志趣和生活方式中,也体现在家庭环境建设和衣、食、住、行中。家庭文化环境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文化同其它方面文化相比,亲合力、感染力更强。家庭文化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 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传递。在家庭文化环境中,重要的是父母的所做所为,特别是习惯方面。如:怎样穿衣放衣,怎样喝水吃饭,怎样整理物品等。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位家长说: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
(三)从制定规范,运用强化机制中建立
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知道东西放回原处、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校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可惜孩子在幼儿园里养成的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 “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里家 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即使有些规定,但由于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 惯再也难以形成了。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制止和消除不良行为,父母还必须适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强化手段。例如孩子做了好事,受到他人的赞扬,他还会继续做好事。“做好事”这种行为的增强是由于“他人赞扬”起了强化作用。强化是孩子行为塑造的重要心理机制。
(四)从实践和行为指导中建立
习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躬行实践。只有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只注重说理教育而忽视实践,良好的习惯是不会真正形成的。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是就是,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父母要注重对孩子进行行为方式的指导。比如:父母每天回家要将脱下的外衣服叠放整齐:父母要做榜样,饮食要有规律,不挑食、不偏食,不随便吃零食,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行为方式的指导对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重要。只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不够的,还必须告诉他们如何去做。
在家庭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