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食欲不是每餐都很好,有时吃的少些也是正常现象。有时候幼儿在园晚餐可能吃得太饱了,回家不想吃,做家长的很急,非逼着孩子吃下去。孩子肚子饿了就会找东西吃,这是一种人的本能,家长何必太着急?一部分家长为了弥补主餐进食量的不足,本着吃一口是一口的原则,在非进餐时间以各种零食补充,如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先走到小吃店,买些油炸食品,这样孩子回家还想吃晚饭吗?晚上不吃就听到大人的责骂声。形成不规律进餐和乱吃零食的坏习惯。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快乐进餐。在指导家长鼓励孩子按需自由进餐方面,
(三)从整理家庭物品上培养幼儿的整洁习惯
1.家长从收放物品上培养幼儿生活习惯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生存离不开家庭,首先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管每个家庭因经济水平、住房条件各有不同,其布置标准不可强求,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谐调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环境舒适、宁静、温暖的家庭中。有些家庭不注意环境布置,不讲究清洁卫生,家中家俱陈设杂乱无章,污垢处处可见,给人大有一种无插足之地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还有的家长尽管经济条件很优越,家中布置很有现代气派,家长却忘了给孩子一个游戏的天地。有的家长极讲清洁卫生,各处一尘不染,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也不许玩,那也有许坐,使孩子行动极受限制,这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可以从收放物品上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2.家长从房屋打扫上培养
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布置我的小屋”游戏。每逢过节时,家长可和孩子一起装饰孩子的小屋。打扫房间、把衣服、物品收放整齐后,家长可以将准备好的各色彩纸、剪成孩子喜欢的形状(五星、三角、菱形等),然后,和孩子一起用细细的丝带将它们每个之间以系带的方式连接成串,任意挂在房间里。这样,孩子既可感受到过节的气氛里,又练习了系带的方法。(小班幼儿可以由家长给画好后自己剪,大班幼儿则可自己画自己剪。)
3.家长从整理玩具上培养
例如:游戏“送玩具回家”。每当幼儿在家中玩完玩具,家长应有意识地向孩子提出问题:“你把玩具都送回它们各自的家了么?”如果是,他们会很高兴地谢谢你。”这也是对幼儿能按类收放物品的一种激励。(适合小中班)
例如:游戏“变魔术”。孩子在家玩完玩具后,家长不要帮忙收拾。开始时,可指导孩子或与孩子一起收放,让孩子学会收放物品的方法。以后,则可用变魔术的形式调动幼儿练习收放物品的积极性。如妈妈说:“我们来变个魔术吧,妈妈把眼睛蒙上,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屋子变干净,玩具物品都摆整齐了。”当幼儿能按要求收放整齐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从做家务中培养幼儿劳动习惯
引导孩子从事家务劳动不在于孩子干活的轻重多少,而在于孩子的参与过程。孩子干的虽是一些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报纸、买瓶酱油、擦擦桌子等等,这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孩子在做家务活的过程中,不仅仅掌握一些简单的家务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有利于责任心和义务感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重视利用家务劳动对孩子进行教育。
1.给孩子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
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般来说,三四岁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报纸、给下班的爸爸妈妈拿拖鞋等简单的劳动,但重点是让孩子观察成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如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爸爸撤拖的干净的地板等,启发孩子干家务的欲望。四五岁的孩子可做一些较为固定的家务,如打扫房间时让他抹桌椅、吃饭时让他收放餐具等到,使孩子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五六岁的孩子劳动技能有较大的提高,可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家务活,如洗碗筷、洗手绢等。在给孩子分配家务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一些有危险的事,尤其是与电、煤气、开水等到有关的劳动尽量不让孩子做,且在劳动强度和时间上也不宜过量和太久,以免使孩子厌烦或畏惧家务劳动。
例如:游戏“我帮妈妈收碗筷”。每天吃完饭洗碗时,家长不妨有意识地请幼儿一起来做,让孩子把洗过的筷子按一个方向摆好,放入筷笼或其它固定的位置,把盘子、碗按大小顺序摞在一起收入柜中。(适合大班幼儿)
2.向孩子传授相关的劳动技能
做家务活需要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家长应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讲解并示范,使孩子了解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如让孩子抹桌子,要教孩子挽起袖子,以免弄湿衣服;告诉孩子洗抹布时不要把水洒得满地都是,以免滑倒;抹时应顺着一个方向抹,整个桌面都要抹到;抹好后要将抹布洗净挂好。这样边示范边讲解,让孩子看清听懂,他才会学着做,并逐步掌握这些技能。
3.和孩子一起作家务
孩子是乐于和家人一起做家务的,如和妈妈一起摘菜、收叠衣物,和爸爸一起清扫房间、整理花草;节假日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等。父母和孩子一起劳动,可以提高孩子劳动的兴趣,融洽家庭气氛,密切亲子感情,还能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在与孩子一起劳动时,父母应以身作则,以自己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来感染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父母还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劳动情况。由于孩子自控能力差,加上劳动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事,因此孩子的劳动兴趣容易转移,做事往往不能善始善终。这时父母应及时提醒孩子,并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引导孩子有始有终地完成家务劳动。
4.对孩子的劳动予以表扬和鼓励
对孩子的劳动予以表扬和鼓励是一种正面强化。孩子十分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得到成人的承认和肯定,家长应及时肯定孩子的劳动成果,保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但由于孩子能力有限,做的事情往往不能尽善尽美,有时甚至还会好心办坏了事,对此,成人一定不能嘲笑或呵斥,而应在表扬优点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要求。
例如:“今天扫地扫得很干净,就是角落里忘了扫,明天你肯定会把地扫得更干净。”对孩子家务劳动的鼓励,应以精神鼓励为主,但也不排斥适当的物质奖励,一件孩子喜欢的玩具,一本好看的书,都会使孩子进一步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但是,物质奖励不可滥用,用多了就失去了吸引力,而且物质奖励不要许诺在孩子劳动之前,而应放在孩子经过艰苦努力较好地完成了某项劳动之后,这样就不至于使孩子觉得是为了得到某个东西才干家务活的,他们对家务劳动者的义务感就不会被削弱。
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应把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第一要务。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到:“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形成虽然也受到先天气质的影响,但后天的教育和训练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或决定因素。而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以及最初的活动场所。
父母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安排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他们从模仿中学习,假如父母生活习惯良好,生活安排合理,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只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生活安排才可能实现。当然父母为孩子制定的培养计划和措施安排必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只有切实可行,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父母的行为习惯好坏与否,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这一关键期,请家长们首先端正自己的教育理念;于日常生活细节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注重家长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为幼儿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导并帮助幼儿长期坚持某一良好行为,使之养成习惯;并取得幼儿园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史彩荣:《浅谈家庭教育》,《河南学院报》,1994年第4期,第8页。
3、关红于:《浅谈家庭教育中的四个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页。
在家庭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