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性混龄”学前教育价值分析
[摘要]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严格依据年龄(一般是1岁以内的年龄差)把幼儿划分成小班、中班和大班。这种同龄编班的形式便于实施集体教学,与我县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课程体系一致,然而同龄编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因较少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而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又如,我县绝大多数幼儿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异龄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不能弥补这种不足或缺矢。因此,当我县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部分幼儿园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混龄教育的尝试,如“部分混合”和“完全混龄”,“间断混龄”和“连续性混龄”等。“ 间断性混龄”是混龄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和“连续性混龄”相对,是按照混龄教育组织的维度来划分的。
[关键词]:间断性混龄 ,学前教育,价值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而我们的教育实践却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年龄差别而使幼儿的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这是有悖于儿童的天性的。
应该说,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对儿童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我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我们应该鼓励不同年龄的幼儿进行交往,并让他们从中受益。作为同龄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混龄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与异龄交往的机会。同时,在幼儿园实际的教育组织中,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也应该是共生共存的,两者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年龄混合的情况下,与自己年长或年幼者的友谊并不会取代同龄之间的交往。”
“ 间断性混龄”是混龄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和“连续性混龄”相对,是按照混龄教育组织的维度来划分的。目前,我县很多尝试混教育的幼儿园大多采用分时间段混龄,即每天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或每周有一至两个固定的时间段,让不同年龄(一般相差12个月以上)的儿童在一起活动。活动内容因时间长短而不同:时间短的可能只进行部分混龄教育活动(如游戏),而时间长的则在生活、游戏、运动和学习等领域全部实行混龄教育活动。“间断性混龄”与“连续性混龄”,即每天都进行混龄教育活动。“间断性混龄”与“连续性混龄”的主要区别在于,从时间上,前者是非连续的、间隔的,后者是连续的、每日的。实践表明,两种不同的混龄教育组织形式各有特点,对于幼儿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叙述的“间断性混龄”教育主要是指幼儿园每周有一至两个固定的时间段(如上午),将几个年龄段幼儿的游戏、学习、运动和生活等贯穿于其中的一种混龄教育组织形式。其特点是: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幼儿编班、固定的带班教师以及灵活而有计划的活动内容,我们认为“间断性混龄”是一种合适我县的学前教育组织形式。
第一,实施“间断性混龄”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儿童通常喜欢选择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伙伴一起玩,即使在邻里之间,儿童间半数以上的交往也发生在年龄差距不超过1岁的伙伴之间,尤其是在游戏中。日常观察也表明,同龄伙伴之间有着更多的相似性和共同点,从而成为幼儿交往的主要对象。同时,幼儿也非常渴望有异龄玩伴,而喜欢与年长儿童交往胜于年幼儿童交往,这在男孩身上尤为明显。我们通过对100多名幼儿的调查发现,当问及“你喜欢和小哥哥、小姐姐﹙或小弟弟、小妹妹﹚玩吗”这个问题时,分别有90﹒6%和90﹒3%的幼儿回答“喜欢”;在回答“如果把你和小哥哥、小姐姐、还有小弟弟、小妹妹编在一个班里一起活动,你高兴吗”这个问题时88.2%的幼儿表示“高兴”。大年龄儿童说:“弟弟妹妹不会的,我可以帮他们”。“弟弟妹妹和我玩,我很开心”。“他们很乖巧,但是我知道得比他们多。”“小弟弟喜欢我”。而小年龄儿童则说:“可以学很多本领。”“很开心。”“因为哥哥姐姐和我好”。“因为他们不打人”。由此可见,在成长过程中,幼儿的交往特点是以同龄伙伴为主要交往对象,但又表现出对异龄玩伴的渴望。研究表明,“儿童与成长、年幼或同龄同伴交往的偏好受交往的目的的影响。当问及谁是自己的伙伴时,儿童更愿意选择同龄同伴。如果儿童需要得到帮助和保护时,则他们更愿意选择年长儿童。如果情境要求他们表达同情,或者是教给其他儿童已经掌握的知识时,他们会选择年幼的儿童。”
“间断性混龄”在保证幼儿和同龄伙伴充分交往的同时,又提供他们与异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与不同年龄玩伴交往的需要。
第二,实施“间断性混龄”符合幼儿家长的要求
“间断性混龄”学前教育价值分析 (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