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性混龄”教育对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源自幼儿不同认知发展水平的同伴互动而产生的认知冲突,这认知冲突有助于缺乏经验的幼儿模仿有经验的幼儿,并内化为新经验。
针对异龄幼儿、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确立的多元化的教育目标,提供多层次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宽松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情境。幼儿不必和别人比较,可以依自己的能力和需求无拘无束、充满自信地开展活动。因此,在“间端性混龄”教育活动中,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做他们感兴趣的事,这种自发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智慧的问题解决者。
3、“间断性混龄”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感情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玩耍,增加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与异龄同伴交往带来的角色。心理体验和沟通方式的变化对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挑战。同时随着年龄增加和环境的变化,幼儿个体的角色也在不断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混龄教育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的小型“社会环境”,为幼儿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间断性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的机会。由于年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能力差异和经验差异,每个幼儿都拥有区别于以往的角色和地位,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关系情境。因此,在“间断性混龄”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情感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对各种情感的敏锐性,丰富幼儿的情感嫉妒、傲慢、轻视等,把幼儿的同伴关系引向关怀、互助的方向,为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间断性混龄”教育有效的扩展了幼儿情感体验的范围,增强了幼儿对积极情感的敏锐性和对消极情感的承受能力,锻炼了幼儿的情感控制能力。年长幼儿的积极行为为年幼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并由于年龄的相近而更具有感染力,因而年幼幼儿通过与年长幼儿的交流可逐步克服自己的消极情感(如胆怯、任性等);年长幼儿也因为榜样的自我心里暗示,愿意在与年幼幼儿交往的过程中自觉展现积极情感〔如谦让、耐心等〕克服任性、霸道等消极情感的认同和渴望。
第六,实施“间断性混龄”符合当前学前教育改革新理念
以往,幼儿园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效率和教学效果,不仅按年龄将幼儿严格分班,而且大部分时间大幼儿限制在活动室里,即使平行班的幼儿也较少外来往来,更不用说和异龄班幼儿往来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情况将会逐渐得到改善。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是过程和结果的矛盾。要“注重过程,而不要过于追求结果”,这不仅是幼儿教育的特征,也是使幼儿成为发展主体的保证。“间断性混龄”就是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实际的发展过程,关注每个幼儿实实在在的发展。同时,在这种非常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中,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交往和社会建构是复杂而多向的,每个儿童都能在其间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空间,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区”,从而不断超原有的水平向着自己力所能及的最高水平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应该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基于这种理念,我们认为,“间断性混龄”教育既可以为幼儿提供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又可以较充分地整合利用幼儿园的人际资源,进行差异性互补,从而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齐克﹒罗宾著、李月琴译。《童年友谊》,辽海出版社,2000.87
2、申继亮,《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87
3、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的教育改革》,《学前教育研究》,2005.2:7–8
4、王滨,幼儿园混龄教育背景中的幼儿异龄互动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度硕士学位^文档,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