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等。学龄前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幼儿好奇、好模仿、好问、求知欲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此时家长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即家长的外在动作都是幼儿学习的样子。人们常说:看,这孩子走路和他父母一个样,可见家长的行为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像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 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家长举止言谈文雅大方,子女也会如此,家长举止言谈粗俗不堪,必然会对子女有不良的影响,在某幼儿园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小男孩很喜欢搂抱小女孩,并亲他们的,教师在纠正其行为时,小男孩不解地望教师说:“我爸爸也是这样亲妈妈的。”从小男孩行为可以看出,父母的行为不分场合,当着孩子的面过分亲近,结果被孩子模仿效法。再如家长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吃完瓜果将果皮放进卫生箱中,孩子就会养成这种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的习惯。反而有些大人不拘小节随地吐痰乱抛脏物,孩子也会如此行事。
因此,家长要想从家庭生活习惯上来为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就要要求自己和归正自己的行为,并从生活中去学会引导自己的孩子,怎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呢?建议家长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中做起。
(一)从衣着上培养幼儿的自理习惯
1.家长从穿衣上培养
如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我和爸爸、妈妈来比赛”家长可利用早晚睡觉、起床的时间,用激励的话语和竞赛的形式,调动幼儿主动练习穿脱衣服的积极性。开始时,家长可故意放慢一些速度,或给孩子适当的帮助,让孩子有成功感。(适合小中班)当孩子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家长可提高要求,如衣服穿叠时间长短,是否整齐等。但这种活动不宜天天搞,以免使幼儿失去新鲜感。
2.家长从摆放衣服上培养
家长可利用孩子每晚回到家,教育孩子将脱下的外衣服叠放整齐,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平时乱放衣物的孩子,家长应给予提示,如“宝宝,脱下的衣服应该怎么办?”当然,家长的榜样作用也非常重要,应注意自己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二)从就餐上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
对儿童来讲维持生命和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是通过吃各种食物来取得,所吃食物的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可是,在当前物质条件日益提高的前提下,孩子偏食、厌食、肥胖和营养缺乏症等情况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是孩子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1.饮食要有规律;2.不挑食、不偏食;3.不随便吃零食;4.不暴饮暴食;5.注意饮食卫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增进食欲,保证营养供给,避免过瘦或过胖,对孩子的健康十分有益。而自幼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必须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共同配合。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老师和家长们一直关注的话题。
1.在创设平等和谐的气氛和安静的环境中就餐
从很大程度上讲,孩子的饮食习惯是由家长给养成的。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惟恐孩子吃的少,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喂饭;也有的边讲故事边喂饭;还有的追着赶着喂饭;更有甚者蹲着便盆喂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顿饭要吃很长时间的习惯。家长要保证幼儿在最佳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下进餐。餐前不能训斥幼儿,不能强迫进食,造成环境压抑。进餐前,家长以亲切的口吻,热情的态度向孩子介绍饭菜,让他们看一看颜色、闻一闻香味,尝一尝味道,并可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使孩子进餐时感到愉悦,促使唾液分泌,激发幼儿的食欲。
2.鼓励幼儿按需自由选择食物
大人对某种食物的喜恶不要影响给孩子,不要以家长的口味来安排孩子的饮食,否则易形成挑食和偏食的坏习惯。做母亲的不喜欢吃某种蔬菜,就无意说:这个菜怎么怎么样,孩子听在心里,久而久之,也不喜欢吃这种菜了。有的家长过分注重营养,非要孩子按家长的意愿吃菜,结果孩子一脸的不高兴。进餐是一件高兴的事,做家长的完全可以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在幼儿自选的基础上,家长加以适当的引导,如介绍一下这种菜的营养价值,对幼儿生长发育的好处,并且以身作则,吃给孩子看,这样孩子就会接受你的建议。
在家庭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