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成长和教育,是目前作为家长必须聚焦的话题。每年九月,是新生幼儿入园的时间,对于2—3周岁的宝宝来说,他们第一次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亲人,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此刻的家长是焦虑和不安的,每位家长的心里充满了关于幼儿园的喜忧心事,熟知在家自由自在的小宠儿,可以过集体生活吗?能接受各种条条框框吗?老师能喜欢吗?头疼脑热怎么办呢?等等。孩子人生经历的第一集体生活,也是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点,大多数是在孩子的哭声和家长的担忧声中开始的。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来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生活,许多孩子难免会有不安全感,入园焦虑就会由此产生。随之家长也会产生一定的焦虑。为了使新入园幼儿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减少孩子的焦虑情绪,家园共育即幼儿园与家庭的配合尤为重要,那么家长和幼儿园在幼儿入园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才能使幼儿迅速适应和融合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呢?我们幼教工作者们和家长们应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幼儿稳定入园情绪,使他们尽快安度新生入园分离焦虑期?
新学期开始,对于从未经历过集体生活的新入园的幼儿来讲哭闹是最常见的现象,多数幼儿在刚入幼儿园时表现出依恋亲人,不愿入园。有的一离开家,就一路挣扎哭闹;有的到园后亲人一离开,就开始哭闹。每个幼儿的表现不同,研究证实:新入园孩子的哭闹,是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一种信号。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现象表现
根据以往新生入园的现象和情况,我们发现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情感不适应:表现在依赖性强,感情上不满足,情绪不稳定,大声哭闹,有不安全感,离不开父母(家人)。
(2)生活不适应:表现在应该做的不会做,如:不会吃饭,不会上厕所。有的孩子还会表现在饮食减少,睡眠不安,甚至拒绝进食,大小便在身上。还有作息制度与家里不同,表现出规则意识不足。
(3)人际交往不适应:幼儿刚入园时,由于突然出现很多的小朋友,暂时还无法适应,适应最初还不会交朋友,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与需求。(不说话)
为了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顺利地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我们幼儿教师和家长们在孩子入园前应该做好几方面准备工作。
二、家长在幼儿入园前需做的准备工作
1、提前带幼儿熟悉园内的环境以及结识小朋友,带孩子参观幼儿园
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家长要让孩子产生上幼儿园的愿望,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幼儿园,用积极正面的方法引导幼儿,对孩子说:“我们的宝宝长大了,可以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有好玩的玩具,有老师、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宝宝可以学到很多的本领”。如果方便的话,家长还可多带孩子去幼儿园,观看幼儿园的哥哥姐姐的游戏、玩耍,去看他的班级、教室里的玩具,睡觉的小床,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带孩子去幼儿园玩大型玩具、滑梯等。这样有助于孩子心理上向往幼儿园生活。 例如:早晨陪同幼儿到幼儿园门口时,肯定会见到许多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幼儿园,这时,不妨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幼儿产生羡慕之情。在孩子正式入园前,家长应帮助孩子认识同一班级的小伙伴,这样可以使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班级里有熟悉的小伙伴,就会减少他的陌生感和孤独感,让孩子很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家长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作为父母,心疼孩子那是常情,既然以已经让孩子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进行生活,你就要绝对的相信老师,放心地把孩子放在幼儿园。如果父母看见孩子哭闹就会舍不得,甚至放弃让孩子入园,那么等孩子大了再入园时他的一些行为习惯就不好改变,甚至他的幼儿园适应期可能会更长。
2、提前培养幼儿在园内的生活习惯,做好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准备
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什么事情家长都包办代替,使得很多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他们还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首先碰到的难题是什么?那就是要学习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等,所以,为了能培养起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他们更需要学会自己做事情,培养幼儿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逐渐学会生存。但是现在孩子不能独立吃饭其实并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而往往是家长没有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做。很多家长担心饭撒的到处都是,衣服和脸手因为吃饭弄脏了,还有就是害怕孩子自己吃不饱。其实,只要家长给孩子穿上易清洗的吃饭服,在一旁指导鼓励孩子自己尝试吃饭,那么要不了多久你会发现你的宝贝其实很棒!只要家园共同配合,一定能让你的孩子学会独立吃饭。 新入园的孩子常常会把裤子尿湿,或把大便拉到裤子里,。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孩子胆子小,不敢说出来,或是裤子太紧太厚不好脱下来。在这里,家长在家要多鼓励孩子,消除他的紧张感,让她在幼儿园大小便时要敢于说出来,同时幼儿园保教人员应配合孩子父母,更细心观察孩子表情,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帮助幼儿解决好。
3、入园前交往能力的培养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这种家庭的孩子特别孤单、胆小,特别不易合群。在入园前父母就应带孩子结交同等岁数的孩子,让他们在玩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教孩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例如:小伙伴生病了,教育孩子在情感、行动上表示关心慰问。孩子是否具备一颗爱心,在一定程序上决定了他交友能否成功。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引导孩子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与同伴分享玩具、食品,学习同伴的长处,体验交往的乐趣,培养互助精神,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但同时,孩子之间又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争执,甚至打架,在一般情况下孩子会自己处理,他们不会记仇一会儿就把打架的事忘了继续一起玩,但当孩子都十分固执激烈时,父母应弄清情况,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互相道歉,恢复友谊,友好相处。我曾见过有的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亏会对孩子说:“谁打你,你就使劲打谁。”他这样混淆了孩子头脑中的是非界限,更有甚者,有的父母为了偏袒自己的孩子,感情用事的责骂对方训斥对方孩子,这种做法极其有害,只能培养孩子粗野打人不与同伴友好相处的不良品质。因此建议家长坚决避免。
4、确保幼儿有一个健康的体质
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运动量明显增大,所以要保证幼儿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止疾病,使他们身心健康;营养饮食包括面包、谷类食品、水果、蔬菜、肉、禽、鱼等以及相关的替代品(鸡蛋、豆制品),牛奶、奶酪、酸奶等,应避免过多的脂肪和糖。要求幼儿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通过投掷、跑跳、攀登、随音乐跳舞等运动锻炼肌肉;可通过蜡笔绘图,做拼图游戏,学用平头剪刀和拉链等,增强手的灵活性。
幼儿园在幼儿入园前需做的准备工作
幼儿在入园时,不仅仅是幼儿家长和幼儿要做好入园的一些基本准备,幼儿园也要做好充分的硬件和软件的准备来欢迎这些可爱的天使。让他们在这里快乐的成长。对此幼儿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必要的准备。
1、“铺垫”战术即入园前教师对即将入园的幼儿进行全面家访,让孩子产生对幼儿园产生兴趣和对老师产生亲切感
做入园幼儿的家访时,老师可以带上一些为幼儿准备的小礼物,像做朋友拜访似的来到幼儿家中,进门前主动与孩子亲近,如果孩子感到不太陌生的话就抱抱孩子,从而让孩子初步熟悉老师。教师在与家长的谈话中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以及他们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等,特别对孩子的饮食、脾气、爱好、挑食基本情况,尤其要了解孩子的个体需要。如:依恋物、进餐、 午睡的习惯等进行一个详细的记录,让教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对我们有所帮助。在家访中跟孩子玩一些简单的游戏,这样自然让孩子对教师产生最初步的亲切感,记住每个孩子的小名,入园时我们都叫孩子的小名,使孩子们愿意亲近老师。
2、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参与活动设计,实现家园合作
在孩子入园前三天,采取亲子同乐的入园方式, 邀请家长和幼儿一同参与亲子游戏活动。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动作发展等特点,我们老师都精心安排一些适合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亲子游戏,欢快的亲子活动中使孩子们进一步熟悉老师,加深对老师的好感,消除恐惧和陌生感,在幼儿逐渐等到入园时,不会特别抗拒老师容易对老师产生依赖、亲近,相反哭闹现象会有所减少,为独立入园作铺垫。在活动中还可让幼儿与老师多接触,知道幼儿园是个非常好玩的地方,与老师建立感情,从而使幼儿在初入幼儿园时不会感到一切都是陌生的,环境虽然陌生,但是老师和小朋友们都是熟悉的,让宝宝和家长们在亲子同乐、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既体验了游戏活动的乐趣又渐渐喜欢上了幼儿园这个充满快乐的地方,为幼儿顺利入园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从幼儿的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老师和家长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也非常必要的。人生初期的幼儿阶段因为对外界缺乏认知性,自己又不具备判断能力,需要成人予以一贯性的教育和指导。可是教师和家长因为文化背景、世界观等不同,对孩子的教育上也一定会有差别的。所以幼儿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是受到单一的教育,如果老师和家长建立了很好的沟通桥梁,可以给孩子创造出更多样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识。作为教师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对一天不来园的幼儿进行电话联系,询问原因,鼓励家长能够坚持让孩子来园,尽量缩短孩子的分离焦虑期,同时家长也把孩子在家的情况,最近的表现及时地向老师进行反馈,这就大大加强了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家长最为担心的就是他们的吃、喝、拉、撒,所以老师可以设计幼儿在园的一日表现情况,让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一目了然 ,让家长能够安心、放心地把孩子放在我们的幼儿园。
4、幼儿园在环境布置上要合理、安全,给幼儿提供一个美观、舒适的入学环境
除了上述幼儿园教师需要做的一些工作准备外,在硬件方面。幼儿园要给幼儿提供一个美观、舒适、安全的活动环境。因此,在环境布置上要有利于幼儿的各方面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对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有以下要求:(1)物质环境应具有功能性活动室内的布局应兼顾幼儿发展的年龄与个别需要,如设置安静区域,满足幼儿独处的需要;设置舒适的空间,满足幼儿休息、放松的需要。活动量大的、易发出嘈杂声音的活动区和安静区要隔开,以免互相干扰。区域界线应明显,以保证幼儿能清楚地知道每个区域的活动。(2)幼儿园环境应具有安全卫生性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幼儿的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各项设施与设备应坚实耐用,其装置应牢固稳妥,构造应表面平整、光滑,无尖锐棱角,设备安放应便于幼儿活动,还应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卫生要求,便于定期清洗、消毒、检查与维修。桌椅应与幼儿的身材相适宜。幼儿餐具、水杯等的数量要充足,以免交叉传染疾病。活动室的规划应保证每个角落、每个区域都在成人的视线以内,用来分隔各区域的分隔物的高度应与幼儿身高相等为宜,还要注意设备、家具、玩具材料的安全性,应使幼儿避开电线等危险物品。易碰到、损坏的物品要远离走道,危险物品应放在幼儿拿不到的地方。
总而言之,从家庭生活步入幼儿园生活是幼儿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幼儿由陌生到熟悉、由紧张到放松都要经过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做到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沟通,并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只有家长和老师互相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安度入园焦虑期,使幼儿很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虽然孩子入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耐心解读,付出真心,就能和孩子一起度过难关,共同成长,让可爱的小宝宝们在踏进幼儿园的大门时,能拥有阳光般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