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第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共同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定是社会群体成员共有的素养,也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的共同性、基础性使它有别于具体职业中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成功完成每一项专业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其强调的是就业训练价值功能与结果本位导向,面向的是特定行业人员;核心素养则是每名社会成员为了顺利地生活和工作所需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与态度,其强调的是教育价值功能与过程本位导向,面向的是社会全体成员。 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性。这里所说的发展性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终身的连续性,最初在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发展完善;同时,在个体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对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即一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第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教可学。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广义而言,有些素养是先天的,有些素养是后天习得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把教育过程中的素养界定为通过学习而来,即使某些素养存在先天潜能的发展,这些素养也必须是可教、可学的,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教育过程进行培养,需要经过学生的学习积累获得。
认知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人类共同的基本的实践活动形成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即智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整体构建德育工作体系。德育,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对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习惯、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中学生个性趋向成熟稳定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们能对自己、对他人做出比较深刻的评价,开始学会从各种角度比较全面地评价他人和自己。 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的形成过程就是习得过程。习得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各方面素养最好、最重要的养成阶段,抓住这个素养养成的黄金时段,切实有效地开展养成教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育家办学,教育改革家办学,已成为时代的呼声。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育人的大事业,在应试的窄小胡同里是出不了教育家的。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为教育家的涌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尽的机遇。正因为如此,关注学生的品德素养、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素养的国家公民,那才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 尊重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课程,不要脱离和超越学生的人生经历,来进行空洞的说教或是价值引导。发现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有智慧的教师,很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优点。善于提问。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进行提问,能提问便说明学生有所发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如果学生总是静静地任人揉捏和摆布,让他怎样就怎样,这样的教育是很失败的。注重对话和交流的能力培养。这样能使学生们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各自的成长。在对话和交往中,学生们分享知识和经验,开阔自己的心胸和眼界,生活空间也得到扩展,而且变得丰富多彩。 陪养学生良好的知识理论素质,尤其是和创新能力是支撑学生后续良好发展的重要素质。在教学工作中,要把和能力的培养当作教学要求,贯穿于整个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自主化学习的能力。未来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必须终生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一个人在学校中获得良好的学惯、学习方法和自主化学习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自主化学习的能力。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自主化学习的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去。 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相互结合,不可分割。其中,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源泉,职业心理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根本,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必须依托职场环境,中职学校要根据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把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完整阶梯。学习评价体系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个人及企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职业素质为中心的学习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可由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两部分组成。其中职业基本素质由爱岗敬业、遵守职业纪律、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定性进行测评;职业能力由所学的课程或完成的工作任务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定量评价和学习过程的与人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定性评价。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寻求在考试制度下教育的素质教育化,也正是立足当前中国现实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但实际上中国的素质教育根本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