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爱学生,注重沟通
1.公平处理问题
教师对于学生应一视同仁而非区别对待。在笔者对一年级班级进行观察期间,对于同一问题的处理有些教师会差异对待。如对上课讲话这一问题的处理,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就会点下名字或者给学生一个眼神示意,而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教师则会点名批评,并且时而会伴随一些恶意词汇。虽然是一年级学生,但是在学生心中对于公平都有自己的评判。这种对同一问题的区别处理,久而久之就会滋生一些学生的侥幸心理,同时也会让一些同学察觉到不公平的对待。上文提到身正为范,当教师给学生埋下“不公平”这一种子的时候,无形之中让学生体会到区别对待,对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课堂上的表现出现了差别,这里不排除一些科任教师不作为的因素,但凡事都涉及方方面面的原因。因此,班主任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法应始终贯通一贯性原则,做到公平、公正处理班级事务,进行班级管理。
2.关心学生
教师关心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大重要因素,尤其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中备受呵护。一年级教师保持一颗真挚的童心和爱心,与学生和平相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更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作为班主任,留心观察学生异常,及时处理学生问题,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与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学生,教师也可尝试与学生“转换角色地位”。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给学生写评语,教师可试着让学生给自己写评语,既可以了解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更好的改善自己的工作。教师也可在学生游戏时与学生积极互动,融入到学生当中去,增加与学生的接触机会,使这种关心不再是一种迎合课程改革口号式的,而是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心理和学生学习中各个环节的细节细节性关心。
(二)以人为本,兼顾幼小衔接
1.加强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在大多数一年级班主任的认知中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针对小学的衔接,衔接工作应交予幼儿园一力承担,在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将学生理所应当地视为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个体。但事实上,幼小衔接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一个点的衔接,而是涉及到学生在小学接受教育初期的阶段,因此幼小衔接也应包括小学阶段对幼儿园阶段的过渡和发展。
首先,加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一年级教师交流。定期组织小学一年级教师与
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一年级教师对于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全方位认知。再者,对一年级班主任进行单独入职培训。在正式开学之前,学校往往将全校班主任进行统一的入职培训和管理。但是鉴于一年级班级的特殊性,学校可在培训之中另设有关幼小衔接、小学生学习生活适应性等方面专题,并且对于处于不同时期的一年级班主任进行定期的培训。另外,还可在教师办公室陈设幼小衔接相关的读物供一年级班主任翻阅。方便教师随时吸取知识经验,有助于加强一年级班主任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灵魂,虽然没有具体体现,却时时刻刻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之中。一年级教师首先要端正的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注意对于学生的差异培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特长,使其充分发挥。尤其是还在打基础的一年级学生,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单就学生表现或者成绩统一而论。班主任要在管理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如果仅将学生作为统一的形态规划,片面的强调班级的规整性,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被压抑,就达不到学生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实现不了教育的生命意义。班主任也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以学生为本,在素质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兼顾幼小衔接
作为一年级班级的管理者,时刻明确自己面对的是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想要管理工作顺利的进行,首先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以及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确立班级管理的目标、制定班级管理的规划,从而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全面发展的班集体。
(三)结合小学生身心情况,制定班规班风
1.教学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由于学生在幼儿园时期都是以小组进行学习活动,建议一年级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牵引和指导,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学习和讨论当中。鉴于学生注意力时间较短,可在上课期间加之游戏辅助,每隔十五、二十分钟进行律动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如学生在学习十以内加减法的时候,教学生手指律动操:一只手,两只手,一共十只手指头,拿掉1还剩9,拿掉2,还剩8拿掉十没有了,你说其妙不奇妙。久而久之,学生对十以内的加减法就会头口而出,不至于一算题的时候就自己在下面数指头。教师采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尤其是一年级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班规的制定和传达
“无规矩不以成方圆”,班规可以让一年级学生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正确努力方向。除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外,每个班级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自己班级的班规是很必要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发展尚浅的特点,班规制定的内容不宜过于繁琐,条目也不宜过多,尽可能的简洁、清晰、易懂。如“上课铃声响,就要回到座位。”、“在被允许发言之前,要一直举手等候。”、“保持书桌、过道卫生的整洁。”等。班规制定后就应该在一年级学生开学第一天张贴在班级公告栏中或者书写在班级黑板上面,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当学生开学之初,就了解和认识到班规的重要性。之后向学生准确的说明解释,并且要表明班规对于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要遵守班规,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批评或惩罚,并且对于违反版规的情况要立即处理。当然,班规是行为的底线,制定班规的目的并不是惩罚,而是希望学生不要触碰这个行为的底线。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班规的学习要有步骤进行,每一天都要对班规进行强化和巩固,确保学生们理解和记住为止,使学生将班规深刻融入学习和生活当中。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事先教会学生如何做好该做的事情,比事后对学生进行惩罚的效果要好。
结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进行,给当前的幼儿园升入小学衔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儿童由幼儿园升入小学以后,学习环境、教师、同伴以及教师家长对他们的期望都有所变化。由于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我们合理的对这些变化进行调整。对孩子适时的进行引导,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根本利益出发,把握住教育的契机,减轻孩子的心理焦虑,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小学生的角色,保证小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阴尚志.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初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6):11-15.
[2]姚梦婷.以儿童为本,正视幼小衔接[J].求知导刊.2016(08):41-46.
[3]孙丽娜.浅谈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6):70-74.
[4]孟繁慧,张代玲.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7):64-68.
[5]汪薇.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幼小衔接问题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70-75.
[6]钱玲玲.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10):74-79.
[7]段伟红.中美幼小衔接教育之比较[J].新西部(理论版).2012(10):60-61.
[8]李晓芳,赵碧玫,冉昕,张林.六盘水幼小衔接:现状与对策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04):63-69.
[9]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74-79.
[10]薛辉.在幼小双向互动中谈幼小衔接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4):111-115.
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有效措施 (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