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生沟通缺乏,情感陌生
一年级班级师生间的陌生感强主要体现在一年级班主任对学生基本情况的陌生以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存在的的陌生感。不同于小学阶段的其他年级,在升入另一学年之后,先前的班主任会将学生概况、每位学生各自的特点以及班级发展的具体情况向将要接管班级的班主任进行交接。而小学一年级班级的班主任面对的是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对于班级学生的了解仅限于班级学生名单,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个性特点知之甚少,关于学生的其他概况的信息基本来源于教师的从教经验,比较主观。正如笔者在开学第一天观察所得:
案例:这是开学的第一天,一年2班新生在教师的安排下有序落座。班主任为了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让新生初步认识,在组织班级纪律后拿出点名册开始点名,这是所有新学期的必备程序,为新一阶段的规范性学习拉开了帷幕。起初一切顺利,教师每点到一名学生的名字,该生都会在教师的示意下起立行礼,可当教师点到“张祎”时,由于教师工作的疏忽读作了“张伟”,该生迟迟不肯起身。
对于班级学生的名单,班主任都不是特别熟悉。新学期点名是师生之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此时由于生僻字或相似字班主任将学生姓名读错,为师生之间竖起了一叶屏障。若在接到班级名单时做好准备工作,这种失误是可以避免的。另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不熟悉,也会造成问题处理的不当。如在教师点名过程中,出现这样一个“小插曲”:
(二)师生间民主缺乏,教师太专制
班级管理中会出现“专制型”班主任,“专制型”班主任班级事务均由班主任定夺并安排,班级的班干部是自己选定并张贴在班级前方展板中,班级按照学校要求布置卫生角、值日表、黑板报等,凡事都亲力亲为,并且对于班级学生也是统一要求。这样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是绝对的“权威者”,权威性主要体现在班级班规、班风的制定以及班级事务的决断上,班主任“大包大揽”不给学生“留有余地”。
案例:经过了一周时间的磨合,学生已经从刚开始的以个体为单位变成了可以进行全员性活动的一个小型集体。下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起后,班主任在班级召开了以“我是一名小学生”为题目的主题班会。班主任在讲台前主持:“同学们,大家请安静坐好,这节课我们来开一个主题班会。”话音刚落,大部分同学已经坐好,只有李同学还在左顾右盼,被老师点名批评后坐好。班主任继续说道:“下次老师说让坐好的时候,希望大家都端正坐好。那么,我们已经度过了一周的小学生活,相信大家对于小学有了一定的适应,也知道在校园中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老师要再次强调,不可以做的事情有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里面,所以,爱护我们的班级、遵守纪律,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的事情。”
班会过后的课间,班主任从书桌里拿出打印好的POP字贴到了班级后面的黑板上,分别是写有班风:“好习惯成就好学生”,班训:“快乐生活,快乐学习“的字样。在全班第一次班会上,班主任强调了在学校中应该做的事情可不应该做的事情,在强调的过程中,大多是班主任命令式的传达和表述。会后班主任对于班风和班训的设计略显突兀,张贴内容在班会中并未提及也尚未争取学生意见,而是直接自己制定。依据班主任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确定班级的班风、班规和班训。
(三)忽视班级管理,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但教书育人也要讲究方法。关于课堂教学的方法,从新课的导入到提问的设置再到教学内容的讲解有很多种方法。但笔者观察到的一年级班级的教学方法略显单一,多数呈现“灌输式”教学现象,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案例:在一节以识字为主的语文课上,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八个字,按照顺序带领学生读一遍后,再逐字领读,接着教文字笔顺,对于文字本身并没有太多讲解。在一节加法数学课上,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左边一个篮球,右边三个篮球,接着教师用小木块演示“1+3=4”。开学的一个月中数学课大多是十以内加减法的换算,教师都是用学具来演示教学。书法课,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规范字,画出虚宫格教笔顺,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练习,直至下课。据笔者观察,除公开课外,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基本不会花费时间在新课的导入上,而且教学过程中多以讲解法为主,很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大多采取游戏和活动的形式,划分小组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多样。与幼儿园繁多的的教学方法相比,小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就产生厌学情绪,缺少学习兴趣。
四、完善幼小衔接教育的建议
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有效措施 (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