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长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方面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孩子的发展和教育牵动着每个家长的心,孩子是幼儿园的核心,幼儿园提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宗旨。是孩子把家庭和幼儿园联系在一起,孩子是连接家庭和幼儿园的纽带,也因此有了“家园共育”的概念。
什么是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是指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它包含了两个因素:一是家庭教育,一个是幼儿园教育。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有来自家庭的影响有来自幼儿园的影响,还有来自社会的影响,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
家庭教育史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大,对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以育人为宗旨,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以及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所构成的一种可控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在对孩子的教育构成中起到了主导和导向的作用,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然成长得环境。
由于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幼儿园教育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影响最广泛。所以我们只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够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家庭教育与于幼儿园教育的区别
了解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不同,是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的基础,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尽管有着不同样的教育目标和理想,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施教者与幼儿的关系、教育环境、教育途径与方法等又都不尽相同。
家庭教育中以个别教育为主,幼儿园教育则以集体教育为主,辅以小组教育、个别教育。学习的方式也大不相同。孩子在家中是单纯的向家中学习,在幼儿园中不仅向教师学习,而且在和其他幼儿的游戏中也能获取一定的技能和信息。
幼儿园教育不仅能依据幼儿当前发展的需要设计设计活动内容,更关注幼儿长远发展需具备的能力和品质,例如:能自理、会合作、勤于思考、乐于助人等内容,更加关注幼儿情商的培养。
家园共育的特点
家园共育,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而不是由家长或者是幼儿园单方面进行教育。家园共育的本质特点就是“共”字。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园共育改变了以往整个教育以幼儿园教育为主以家庭教育为辅、幼儿园要求家长配合,家长只是被动顺从的局面。家庭与幼儿园都是培育幼儿的重要环境,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实施的主体,两者应是互动的、合作关系,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家园共育中的“育”包含着保育和教育,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对其不能只进行单纯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是“保教结合”的教育,而家庭教育中保育的成分占有较大的比重,但也是幼儿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家园共育的过程是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结合幼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过程。
可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来说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少了哪一个方面幼儿的成长都是缺失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在家园双方了解与沟通的基础上,正确定位自己的教育观念,在幼儿的发展中发展各自不同的作用。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各有所长,在成长中也会各有各的问题,家长面对一个孩子,因为没有比较,总觉得孩子哪都好,或是总拿自己的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较,觉得孩子哪都不行,形成不同的看待孩子的观点。只有幼儿园与家庭携手合力,才能更多了解孩子。正确看待孩 子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孩子,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家园共育促进施教者教育观念的转变
对幼儿进行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既不是幼儿园单方面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家庭独立发挥作用可以完成的。对于幼儿园而言,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的作用,要将家长放到平等合作的位置上,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更加有效的对幼儿进行教育,对于家长而言,幼儿入园不是教育责任的转移,而是教育资源的丰富,教育合作伙伴的增加,家庭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会因为幼儿进入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减弱,相反,家庭除了要充分发挥原有的作用外,更应该与幼儿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长处。家园共育促使教师和家长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把教育看场是发展的、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家园共育让父母反思:“陪一事,”能否“陪一世”?
“含在口里怕烫着,吐出来怕冻着”。这是很多家长的形象写照。类似的关心过度、照顾过度还从家庭延伸到了幼儿园。如替孩子穿衣服、擦屁股、代替劳动等。至于孩子参加春游、采摘等活动,父母都悄悄随从,紧随其后。孩子上幼儿园全家陪送,孩子上兴趣班父母充当“保镖”“陪读”等。对孩子的生活过度保护和照顾,实际上剥夺了他们的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如果总在家庭的保护下生活,孩子的独立意识就会萎缩,而变成一个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犹如雄鹰禁止飞行,而只能成为一只小鸡一样,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有如何去面临复杂而严峻的现实生活呢?
通过家园共育,让孩子学会“等一等”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孩子都是众星捧月的宝贝。所以如果孩子有什么要求,家长只要办得到,都会满足孩子,但是你知道吗,如果孩子的什么需求能立即得到满足,次数多了,反而让孩子没有耐心,自控力变差,教师可以建议父母不妨偶尔延迟一会儿再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学会等待,培养他的耐心、毅力、自制力、给他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没有延缓满足的经验,他的要求总是能马上得到回应,所以一旦让他“等一会儿”孩子就会觉得“妈妈不爱我了,不关心我了”情绪就会发生变化,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哭闹、发火等。
能控制住自己的冲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是取得成功的很重要一个因素,而延缓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在共育中体会家长的需求,及时进行解惑答疑
幼儿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每个阶段幼儿的发展又各不相同,所以家长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不进相同。教师与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不要指责家长的教育不到位,比如小班时,不要指责家长总是娇惯幼儿。家长其实也很想让有什么事情都自己完成,可是实际操作起来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幼儿在家就不自觉的耍性子,会做的也不做。这个时候教师要给予家长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不是讲一些广泛的大道理,因为家长最需要的就是操作性强的具体做法。
教师是家园共育中的合作者
家园共育顾名思义就是家庭与幼儿园共同教育幼儿,即家长与教师合作完成幼儿的教育工作。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不是单靠一个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作为教师,家园共育中不可缺的角色,应该更加主动的与家长进行配合,随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教育是需要用心去做的事,年轻的教师要用细心观察孩子的特点,用真心换取家长的支持、用爱心诠释教育的真谛、用恒信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寻求适宜的方法,解决家园共育中的种种问题。也希望年轻的教师能够在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网络教育
学员: 王洪颖
2016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