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前儿童在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良情绪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不良情绪会产生消极作用,若一种或多种不良情绪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将很有可能使其滋生出不良行为,并形成一定的言行习惯,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要与孩子一起共同调节不良情绪,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情绪的定义及其培养的重要性
1、学前儿童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体验后的心理反应。其中有些属正性、良好的情绪,有些属负性、不良的情绪。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由于其对自身心理尚不能独立把握与调整,在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对消极的心理与情感上的反应,并以某种形式外在的表现出来,我们谓之此类表现为不良情绪。人是心理的主人,但却是情绪的动物。因此,对于情绪,应正确加以认识与区分,以免由于情绪的不良影响而给生活带来阴影。
2、培养儿童情绪重要意义
任何人,面对不良情绪的袭扰,都需要以某种形式来对其进行调节。近年来,学前儿童的不良情绪问题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我国存在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家里只有一个小孩,一家三口的家庭结构导致家庭情绪环境比较单一,对外部压力的承受力较低。此外,由于我国存在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的不良情绪,时常导致诸多悲剧的发生。为此,加强对不良情绪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外部情绪环境,并教育、辅导及帮助儿童学会调节自身不良情绪,以保证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学前儿童不良情绪的表现
1、情绪反常
人在内心产生不良情绪之时,总会表现于外在的某一种形式。对于学前儿童而言,最为常见的不良情绪的表现出现情绪反常的现象,情绪反常一般体现为不停的哭闹,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儿童的性格特征、家庭生活环境、心理特点及外部情绪影响不同,在不良情绪的外在表现上会有不尽相同的地方。除了哭闹外,有的儿童也会表现出面无表情的模样,有的儿童会无缘无故的自言自语;也有的会表现为痴呆状,甚至脸上带着傻傻的笑;有的会独自一个呆在家中某个角落里等等。
2、行为反常
学前儿童在心中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行为反常包括儿童表现得不爱交往、行为孤僻、动作笨拙,有的儿童会大声喊叫,甚至表现的歇斯底里;有的儿童会用力摔掷物品;在幼儿园里面,当儿童行为反常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表现,如喜欢与其他儿童争玩具、争坐位,甚至会出现干扰别的儿童的情况,较为严重的是出现攻击性行为,从而给儿童自身及其他儿童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三、学前儿童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
1、人之天性在儿童内心的一种反应
不良情绪的产生,存在诸多原因。首先,最为常见的应是心理的不平衡所导致。正所谓人都是心理的主人,当心理在某些内因、外因的影响下,而产生不平衡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反映。对于学前儿童而言,曾经有心理学家说过,幼儿天生就有嫉妒心。当儿童看到他周围的人拥有某些东西而自己没有时,内心里也就产生一种渴望,从而导致嫉妒心的出现。
2、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得到过多的表扬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前儿童在各方面的表面与发展都非常不错,家长、邻居及幼儿园老师都会情不自禁地喜欢对其进行夸奖。但由于幼儿的自我认识能力有限,时间长了,有些儿童可能会在内心里形成“我最棒”、“我是第一的”、“我是最优秀的”等错觉,这种感觉可谓之“自优”心理,当然这样的心理保持适当的话,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然而,事物往往存在反面性,长久的“自优”可能会使儿童成为一只“井底之蛙”,当看到还有比自己表现更好的小朋友时,他们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这一现实,从而导致其产生嫉妒、失落等心理。
3、消极评价给学前儿童带来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孩子,由于在一些方面表现达不到父母家长们的愿望,父母往往对其表现难以满意,从而经常批评孩子,甚至是挖苦、讽刺孩子。这些类父母看来,孩子是为其争取虚荣的,为其带来荣耀的,他们永远不会满足孩子的表现,即使孩子努力了也是如此。
四、学前儿童不良情绪的调节途径
1、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关爱、尊重、欣赏的环境
首先,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关爱,不仅要关爱孩子的饮食起居与身体健康,也要关爱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情绪波动,同时对孩子的不足与缺点要给予接纳与容忍,让孩子每时每刻感到自己被父母关爱的感觉。父母要告诉孩子,父母都爱他,让其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然后父母要去挖掘孩子的长处并告诉他,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当然,关爱也要适度,不能让父母的关爱,变成对孩子的“溺爱”。
其次,要在生活中尊重孩子,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最为首要的原则。尊重孩子,要做到不溺爱孩子,同时也要教导孩子尊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就要做每一件事之前,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孩子表达想法的时候,父母要专心倾听,以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只要感受到了被尊重,才会与父母真正打开心扉进行交流。
此外,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孩子就像一棵沐浴于早晨阳光中的树苗,需要父母的欣赏与培养,孩子才会感觉到具有安全感,才会感觉家是一个自由自在、可以完全放松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好的得以发展,才能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只有父母持久的欣赏,孩子才会形成良好的心态与性格,才会在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也才形成健康的人格
2、学会鼓励孩子,教育儿童自信
天下父母均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但就像树苗一样,要长成真正的栋梁,需要充足的阳光与水分。孩子要成为一个自信、乐观、上进的人,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对其进行鼓励,以在人格品质的成长上给予其足够的营养。教育孩子自信,需要给孩子创造展示其长处的机会。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说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力长项。家长可以有意识让孩子在邻居或别的小朋友面前展示其长项,从而帮助其建立自己的自信。
3、营造和谐、多元的家庭情绪环境
学前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在于家庭,通常有80%的时间是处于家庭环境中,因此家庭内部的情绪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和谐的家庭情绪环境,需要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维护。首先,作为长辈的父母,要学会以身作则,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不良情绪,在面对孩子时,父母的情绪要保持平稳、温和,不能有大起大落的情形发生,有些由情绪引发的失态言行要充分注意不能显露在孩子面前。孩子的情绪是多变的,也是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其次,家庭成员间出现纠纷之时,应先保障孩子远离家庭成员间的纠纷与摩擦,避免孩子因受大人影响,或模仿大人的不良情绪表达,导致孩子在心理形成一些错误产生对认识方面均。最后,要注意家庭情绪环境的多元化发展。现代家庭大多是“一家三口型”模式,大多数家庭中均只有一个小孩,算上父母就是一家三口。
4、教育学前儿童以正确的方式表达不良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有时生气、发脾气、闹不良情绪是正常的,但作为父母,要认识到完全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是不可能的,正确的做法是教给孩子一些积极表达不良情绪的方法。
首先,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立即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做出反应,而是先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但是对于有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父母则应立即加以制止,并直接对孩子指出他行为的后果,但从长远来看,应教给孩子表达不良情绪的一些正确方法,适当让孩子宣泄其心中对外界的不满。
其次,父母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与爱护孩子,只有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日后才会拥有面对挫折、困难的勇气和健康平衡的心态。父母要注意正确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并科学认识孩子的缺点与不足,要学会与孩子正确有效的交流及沟通,使其在与父母的接触中学会表达自身的不良情绪。
结束语
学前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产生不良情绪是日常生活中很正常的事情。学前儿童不良情绪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反应,或者是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得到过多的表扬,也可能是因为经常的消极评价给学前儿童心理上带来的影响。对于学前儿童不良情绪的调节,首先是要营造一个关爱、尊重、欣赏的环境,并适当的鼓励孩子,教育并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通过营造和谐、多元的家庭情绪环境,同时教育儿童以正确的方式表达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