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1950年全国财经会议之后,同一年度7月8日时中国人民银行也宣布实行人民币统一汇率。
1、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1)、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
在人民币产生初期,计划经济的体制还尚且没有建立。中国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再是把黄金做为基础而是要实行浮动的管理制度。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根据人民币对美元对华侨出口、进口和日常生活费用的比率的加权平均数确定的。在这期间人民币汇率就是在价格的基础上来确定的。它的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和照顾海外汇款的收入。
(2)、固定汇率制度(1953-1972)..
这个时期国民的经济都已经计划好了,价格也都基本上稳定了。同时,根据国内外消费价格比较制定的汇率,适当考虑了海外汇款和其他非贸易性外汇收入,不需要调整。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现阶段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基本上是固定汇率制度。
(3)、人民币实行"一篮子货币"盯住汇率制度(1973-1980)..
此时西方国家正在采用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为了保持相对合理的人民币对外价格比,有必要根据国际市场的波动来增加或降低汇率。在固定汇率水平确定了,的基础根据一篮子货币的原则,来确定人民币的汇率。
2、改革开放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1)、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1981-1984)..
为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加强对外贸易经济核算,适应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自1981年以来,我国实行了两种汇率制度。一是,适用非贸易外汇收支的外汇汇率。另一种,是外汇结算的内部结算价格。
(2)、实行以美元为基准的有限弹性汇率制(1985-1993)..
1985年中国停止了继续使用的内部结算价格。贸易和非贸易支付均按官方价格结算。除了官方价格外,还有一个外汇价格进行调整。
(3)、实行以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2005)..
这种新体制下,人民币汇率具有以下特点。
① 人民币汇率不再由官方行政当局直接制定。?
② 由外汇指定银行制定出的汇率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③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所形成的汇率是统一的。?
(4)、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至今)..
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实行了把市场供求作为基础的参考了一篮子货币的且有一定干预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
1。行政力量决定人民币对外价值的做法在改革初期得以延续。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建立规范化,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促进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但在外汇银行、企业和居民不愿持有外汇的前提下,因为汇率形成机制封闭,定价规范,交易品种单一,波动小,因此它不是完美。1997亚洲金融危机后,它是一个僵硬的单一钉住制。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减弱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已成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2005年7月的汇改是自1994年以来汇率机制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标志着中国事实上已经放弃完全无弹性的固定汇率制度。与任何改革开放时期相比,2005年以来,我国汇率制度市场化的措施一直是最密集、最迅速的阶段。不过,由于释放外汇市场实需供求、建设健全高效的外汇市场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建立真正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依然任重道远。
2。汇率管制的作用与整体改革的深化密切相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实行改革时,总体改革的目标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引入一点市场机制,以完善僵化的经济体制。相应地,改革措施也侧重于权力和价值规律。由于经济制度的目标框架尚不明确、市场经济未被认同,人民币汇率的调节功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到八十年代中期,许多人发现仅仅依靠非系统性的政策“调动积极性”并不能使经济走上正轨,而是迫切需要澄清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定义为“国家以市场调节市场,以市场引导企业”。在这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下,虽然市场逐步放开,价格体系不断改革,不过指令性计划仍占相当份额;汇率的调节功能虽然起到一些作用,但传统经济模式遗留下来的人民币汇率的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弊端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对外贸易方面,国家放弃下达指令性创汇指标,外汇收支平衡改由宏观经济手段加以调节,人民币汇率的调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与以往相比,1994年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内容更加综合,而且进行得比预计的顺利。根据2005年汇率改革的节奏和方案设计,中国货币当局协调了外汇市场的发展和外汇管理的有序放松,保证了市场导向的汇率制度的稳步发展。结构。
3、把经济实用主义原则融入汇率政策的制定之中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国货币当局没有完全按照购买力平价或利率平价理论确定人民币汇率,而是以全国出口商品的平均换汇成本作为人民币对美元基本汇率的调整依据。这种做法体现出货币当局在制定汇率时着重考虑贸易部门的汇率风险和成本压力,目的是使绝大多数出口商品不需要补贴而且能有盈利,从而真正起到鼓励出口的作用。这是一种典型的针对实际经济变量(即经常项目)的汇率政策,符合“报酬与限制投入”的对外贸易政策。尽管按照出口换汇成本确定和调整人民币汇率在理论上具有片面性,但却符合当时我国外汇收支以贸易收支为主(占85%左右)和外汇短缺的经济现实,而且对促进出口、改善国际收支发挥了积极作用。
浅谈国际金融及人民币汇率机制的选择(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