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与幼儿的自主性培养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游戏活动应该为幼儿游戏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促进教师、幼儿、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等素质之间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真正实现游戏的自然发展价值和教育引导游戏发展的价值。探究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游戏的产生与其主体性本质观的演变
(一) 游戏的产生
1. 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原发性
人要生存和生活下去, 必须存在着两个前提, 一是对自身的认识和锻炼, 二是对外界的认识和改造。唯有如此, 才能适应外界的生存和发展的规律, 从而达到自身与外界的和谐。要实现这两个前提, 在最初, 也就是在个体幼小的时候, 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有很多儿童游戏, 并没有教师的指导或成人的帮助, 就自然存在于儿童社会中。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儿童游戏表现出更多的游戏本质特点, 它们实质上是儿童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的探讨和认识, 具体地说就是对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生理性探索和锻炼, 同时, 也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心理机能。
2、人是游戏的主体和客体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人自身的机能与游戏的发展始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从本质上说,人的身体就是人最早和最自然的玩具。在人对自身的触摸上, 可以说, 人既是游戏的主体, 也是游戏的客体。人体所有的器官和系统都可以作为参与游戏或者作为游戏的对象, 由此发挥着认识、发展和锻炼自身机体的作用。
(二)游戏主体性的本质观
游戏的本能论及其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充分肯定了幼儿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把游戏的人和游戏的动物从根本上予以区别,建构和界定作为人的儿童游戏的概念。
二、游戏与自主性的培养的关系定位
(一)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基本表现
1、自主性的含义
自主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于客现状况、生活环境等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 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活动的权利与可能;二是相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冲动。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2、自主性游戏与幼儿、教师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1) 幼儿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其中包含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
(2)自主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二)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特征表现
儿童游戏与幼儿的自主性培养(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