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银企双方获取信息的层面和深度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在银企信贷管理中表现为借款企业通常对借款项目风险与收益状况信息掌握较为全面,而商业银行作为贷款发放者,因未直接参与小微企业经营项目的运营,对小微企业的经营项目的收益情况及风险情况以及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只能通过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或是信贷人员的现场调查等方式了解,对信息的掌握较为片面,造成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样势必给贷款带来风险隐患。
2、信贷人员经验不足的风险
近年来小微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逐步发展壮大,长期以来各家商业银行一直都是与大中型企业打交道,积累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从事对公贷款的客户经理。但对于小微企业贷款来说,各家商业银行仍缺乏经验丰富的客户经理,由于各家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从事小微企业的经历比较少,对信贷资产质量面对的经济严峻性认识不足,风险意识相对淡化。客户经理在走访企业时抓不到重点,容易被企业的表面现象花了眼,乱了思绪,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险象环生,发展缓慢。
3、信贷人员职业道德的风险
银行信贷管理是一项需长期坚持不懈且复杂、艰巨的系统管理工程,商业银行既要严格执行信贷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亦不能忽视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由于部分银行信贷人员职业道德较差,见利忘义,人为放宽贷款准入条件。有的为了谋取私利,甚至同企业内外勾结,共同诈骗银行贷款,由此而造成银行贷款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宏观经济原因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欧债风波还没有过去,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形势不明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了通胀、经济发展结构问题等困难,再加上我国人民币汇率不断走高,贸易型企业经营日趋困难,外需不足导致出口疲软,内需不旺致使消费低迷,企业订单急剧减少,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贷款利息、厂房租金等生产经营成本高企,这些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压力。很多中小企业在这种大环境下受到较大冲击,影响还贷能力。
2、借款人自身原因
部分借款人缺乏对市场的正确判断,盲目乐观,盲目扩张,在当前的融资环境下后续资金无法得到满足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从而涉足民间借贷,进而引发风险。
部分借款人盲目多元化,未从企业和行业自身成长态势和发展规律的战略角度出发,急于抽取主业资金转战非相关行业,过度对外投资,一方面致使主业萎缩收益不足,另一方面其他投资尚未形成效益,降低了自身的还贷能力。
部分借款人盲目追求高额回报,将资金由实体经济转向炒房、民间借贷等暴利行业,“做小实业,做大放贷”,一旦相关资产价格下跌,投资投机资本就被套牢,资金链断裂,便无力还贷,形成信用风险。
部分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理财能力有限,不能正确估算企业经营成本与企业利润,导致企业入不敷出,最终无力偿还银行贷款。
部分借款人素质较低,存在赌博等不良嗜好,或者信用意识较差,存在失信、欺诈、逃废债或转移资产等行为,恶意逃废我行债务。
3、担保圈传导原因
部分企业之间通过互保、连环保等方式形成了“贷款担保圈”,涉及的债权债务关系极为复杂,往往一个企业出现风险,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圈内其他企业贷款风险,造成较大影响。我行部分授信客户自身经营情况基本正常,但由于受担保圈传导效应的影响,还贷能力下降。
(二)内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