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班以上的幼儿,体育活动常规的制定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可以参与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对于小班的幼儿,体育活动常规的制定可以以教师为主体,但应让幼儿理解常规的意义。
3、体育活动常规的教育
(1)对体育活动常规的选择与制定应由少增多,逐步出现。如一开始,先让幼儿习惯寻找教师声音发出点进行观察。然后,过度到让幼儿理解各种口哨声的含义。最后,才让幼儿理解各种口哨声加上教师手势的含义并能立即执行指令。
(2)有些体育活动常规,如用哨声、手势来指挥幼儿,必须通过训练幼儿才能有效,这应以游戏化的形式进行训练,避免训练的枯燥、单调性,避免使幼儿产生排斥心理。如:看老师手势及听口哨声排成一列横队
(3)在体育活动常规教育中,以正面表扬为主,及时表扬反应正确的幼儿,一方面给其他幼儿树立了榜样,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4)对幼儿体育活动常规的要求应坚持一贯性,不能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如此才能使体育活动常规内化为幼儿的习惯。
七·给幼儿更多的行为的自由
在幼儿户外自由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游戏的活动,并给幼儿创造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例如,每个星期都有大型的玩具对幼儿开放,教师也可以组织不同的班级的幼儿戴上不同颜色的帽子来实现判断不同班级的幼儿活动的状况,来打破幼儿年龄、班级的界限,实现幼儿的接触和交往,让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进步。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时候,要紧密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关注幼儿对游戏的积极性,让幼儿活动得不能太多。教师要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运动的器材,自己自由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活动的快乐,并在趣味性的环境中实现和他人的交流和分享,及时发现信息。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帮助幼儿更好地实现实践和探究。
八·打破班级界限开展户外混龄活动,促进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幼儿需要的满足、兴趣的培养、情绪和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交往。农村幼儿园受办园水平的影响,班多、人多、器材少、场地小,户外活动只能在指定的范围内游戏,幼儿的交往只限于同班教师、幼儿之间,这种做法抑制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幼儿的和谐发展,特别是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为此,我们改变了这种旧的组织模式,在组织户外活动时,打破了班级界限,由两个班合作开展体育活动,通过尝试,我们深刻体会了这种组织方法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优越性。
1.自由选择玩伴、活动器械,培养幼儿独立性。
打破班级界限后,幼儿的活动空间大了,园内所有的器械都成了幼儿的活动对象,幼儿可自由选择活动项目、活动器械,自由结伴,并自由地和新伙伴开展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这样幼儿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自己的动作及各方面素质。改变了以前完全在教师带领下选择活动的现象,幼儿也不会感到有什么压力,能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为幼儿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培养了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
打破班级界限组织户外体育活动,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创造了条件。在活动中,幼儿的交往对象扩大了,接触到新的伙伴,新的老师,幼儿需要在这种新的人际中重新整合自我,调节自我,来和别班的小朋友友好相处。如:在合作游戏中,和同龄班幼儿合作,幼儿处于同一个年龄段,各方面能力素质基本相近,两人旗鼓相当,共同组织、共同设计,而和年龄小于自己的伙伴合作,自己成了大哥哥、大姐姐,就要担当起"领导者"、"设计者 "的角色,幼儿需要重新调整自己,想想怎样来合理分工,怎样来以自己的长处弥补小弟弟、小妹妹的短处,使活动成功,同时还要保护好弟弟、妹妹。
打破班级界限,幼儿玩伴多了,活动器械多了,提高了活动兴趣,但同时也容易产生矛盾。如:大多数幼儿喜欢大型滑梯,他们常常是蜂拥而上,挤作一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使幼儿在活动中产生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玩大型玩具时,大家要排好队,一个一个挨着上,如果有谁夹塞,就会受到排斥,小朋友跌倒了,大家把他扶起来,帮他拍拍土,因此,打破班级界限开展户外活动,对促使幼儿学会同伴友好合作,互相帮助,学会忍让、等待、与他人轮流活动,并具有一定的责任感、进取心及集体意识等有很大的帮助。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3.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激发幼儿的成就动机。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成功为目标的动机,成就动机可促使幼儿积极努力克服困难,力求上进,教师应尊重幼儿的独立性,鼓励他们做事的欲望和兴趣,帮助他们尽早获得成功经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混龄活动中,幼儿年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同时由于受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一条平衡木,动作发展好的幼儿可以很顺利地头顶沙包走下来,而对那些平衡发展稍逊的幼儿则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幼儿得不到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这对幼儿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就使我们教师在混龄活动的具体组织指导中,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在自身水平上都得到提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满足。
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他主张给孩子游戏的机会,通过游戏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我们应努力创设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的户外活动,让他们玩中乐、乐中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九、重视安全教育,增加幼儿自我保护的观念
教师要给幼儿自由,关注安全教育,重视涉及更多的活动范围,在幼儿四处分散的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照顾到幼儿的特点,在活动前要设计到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向幼儿交代活动的游戏规则,制定各项安全事项,保护幼儿。在游戏的时候,教师要检查幼儿的仪表,关注幼儿的运动负荷,帮助幼儿活动。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四处巡回走动,纠正幼儿的危险动作,聆听幼儿的交谈和评价,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并进行安全教育。教师也要注重游戏中将幼儿的好奇心引向正轨,引导幼儿满足兴趣的需要的同时,体现教师对幼儿个性的培养。
总之,教师要成为有心人,释放幼儿活动的空间,充分给幼儿户外活动的自由,创造给幼儿自主愉快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SPAN>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2、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3、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
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指导与设计(六)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