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是间接性的,因此活动区的规则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区域活动的规则承载着独有的教育价值,它可以在活动中组织、约束、调整幼儿的活动及其行为,也可以有机的渗透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因此幼儿能否遵守区域规则决定了教育意图实施的有效程度。对于规则遵守方面的评价首先要看孩子能否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如进区请挂好区域牌。其次还有看孩子能否解读环境中的暗示规则,如在手工区的墙面上贴有一个画有右手与剪刀的标志牌。意思是让幼儿右手使用剪刀。该区评价孩子的规则遵守情况则要看孩子进入美工区是否读懂了墙上的规则暗示,是否右手使用剪刀。
(三)环境方面
1、供的材料要有操作性
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来源与操作。”操作肯定是要借助于材料的。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活动材料来实现的。平时我们开展的角色游戏中,在提供材料时,认为游戏材料投放越多,孩子们就越喜欢。游戏中教师抓住了幼儿天性好吃的习性,开展了《肯德基》这一活动,里面的食品都是教师收集来的肯德基包装盒,饮料罐,肯德基优惠券图案等,非常逼真。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肯德基里买的东西由于不需要孩子们制作,所以由于物品形象逼真,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但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了兴趣。这些材料虽能吸引幼儿注意,短时间内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时间一长,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我们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孩子们欣赏几天就不再理它了。于是我们就尝试减少游戏材料,然而材料一下子从多到少又不能满足幼儿需求。我们便让幼儿用橡皮泥制作出了汉堡包、冰块、披萨等,这样材料的种类也丰富了起来,做出来的东西也越来越形象、逼真。孩子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2、创设的游戏环境要有主动性
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游戏机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方式进行游戏,在结合材料和同伴,共同分享学习游戏带来的快乐,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让幼儿主动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流及生活。
在轻松、宽敞的环境里很容易让幼儿对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本着幼儿的兴趣点出发,不仅调动了幼儿对学习游戏的快乐,同时也调动了幼儿玩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幼儿对游戏的喜爱,适当启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帮助幼儿确立主题。
3、为幼儿创造机会,增进幼儿间的相互交流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活动中教师是催化剂,其工作是协助幼儿沿着兴趣的方向发展,应善于捕捉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导向新的游戏。
种种实践证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指导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对幼儿的发展,尤其是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在我园近几次开展的对全园教师区角活动组织情况的检查评比活动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区角活动开展得较好的班级孩子普遍往能力较强,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较好,性格活泼开朗,反之则不然。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将区域活动的评价标准整理如下:
区域环境的创设
空间设置 区域的空间面积是否能满足幼儿开展游戏的需要。
区域设置考虑采光、用水等特殊需要,动静分开,避免干扰,区域之间有适当的间隔或标界,室内通道方便通行。
能吸引幼儿及家长参与物质准准备和环境布置,鼓励幼儿寻找材料参与主题设计,区域布置。
材料投放 玩具、操作材料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种类丰富、数量充足,具有较强的可变性、操作性和层次性。
注重幼儿操作材料的良好常规和习惯的培养。
根据教育目标、幼儿兴趣需要等随时间调整材料的投放,能持续满足和支持幼儿主题性活动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区域中的幼儿 兴趣和参与度 幼儿情绪愉快,对活动有浓厚兴趣,能专注地投入游戏。
社会性发展 幼儿能自主选择喜欢的区域、游戏玩伴和游戏材料。能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
规则意识 幼儿知道区域活动规则,并按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认知发展 幼儿正确使用和爱护玩具、材料、工具,并能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幼儿具备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游戏结束时,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区域中的教师 角色定位 能体现教师作为组织者、观察者、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价值。
对幼儿的观察与指导 观察目的明确,能够敏锐的发现幼儿游戏中的问题,介入时机合适,指导方式和策略适宜。
对活动的评价 评价具有针对性,对幼儿的活动有指导作用和正面的激励作用。
注释:
①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9页
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
③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
参考文献:
1、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上册[M]》, 宁波出版社,2004年
2、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下册[M]》 宁波出版社,2004 年
3、乔颖:《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评价》,《幼儿园教学研究》,2011年5月
4、朱细文:《区域活动中的现场教学设计[J]》,《学前教育》2002年4月
5、耿慧:《浅析区域活动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网,2005年7月31日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7、徐小龙:《HIGH/SCOPE学前课程模式近二十年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4月
8、刘永华:《如何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观察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6月
9、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