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活动中教师是催化剂,其工作是协助幼儿沿着兴趣的方向发展,应善于捕捉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导向新的游戏。
对于教师指导的评价,应包括(1)教师的指导应是多方面的,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指导。评价的重点应是教师在活动中是否指导幼儿制定活动计划,并帮助幼儿执行、完成和不断丰富与深化计划,能否指导幼儿做好整理工作,引导幼儿对于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回顾与评价等,在指导方式的评价上,应观察教师的指导是否采取多种样式,如个别指导,角色参与等。个别指导是指教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给予不同的具体指导,对不同的发展水平的幼儿有不同的要求;角色参与,即教师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成为活动进行中的一员,为活动出谋划策,制造新的亮点,使得幼儿不断调整活动,取得新的进展与突破。
(2)尊重幼儿的意愿,支持幼儿主动地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习不是由教师为幼儿选择学习的内容,而是幼儿自由选择;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幼儿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进行信息建构。因此,一切活动都应该尊重幼儿的意愿,尊重幼儿对区域活动选择,这里还应注意的是要针对不同的幼儿,尊重该幼儿当前兴趣的意愿。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支持幼儿主动探索,采取设疑提建议等灵活的方式支持幼儿的活动,给幼儿留出探索、解疑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充当答案的提供者。
(3)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师的教育行为。创设活动区的目的是为了给每一个幼儿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决定所设区域的种类时,应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到,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如果幼儿有特殊的兴趣和需要,区域的内容和规模可以随时调整。新奇的区域活动材料对幼儿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但是幼儿对这些材料玩上一阵子,还是会感到厌烦,要长久地保持和促进幼儿与这些材料的互动,教师就要做到深入幼儿的活动中去观察、分析和指导幼儿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和指导,才能真正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幼儿的个别差异,再根据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采取相应的方法,或是改变活动的策略、或是添加、撤除一些活动材料,使幼儿对活动材料、对活动长久保持兴趣,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在指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有耐心等待幼儿自己去发现和探索,必要时参与幼儿的探索、发现,当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区角活动指导中隐性的、适当的引导地位。
(4)幼儿之间由于年龄相距小,认知水平相近,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交谈、讨论,相互间的放松与互动,是教师指导不能达到的,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不仅能够拓展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还能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协调,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促进幼儿的互动。
3、观察记录与评价
观察记录反映了区域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的各种情况,是评价区域活动的重要依据。
(1)是否有重点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方式
重点观察可以是对一个活动区的幼儿的整体观察,即与指导重点成为重要目标相联系,看通过活动大多数幼儿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可以是对某个活动区的某个幼儿进行重点观察并作观察记录。对孩子在活动前后有一个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同时也与其他孩子之间有一个横向比较,更好的显现出孩子的发展水平。在观察中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要关注幼儿的操作能力。
(2)能否及时发现并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每个活动在其实施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有时候教师的原计划安排的很完美,精心准备的材料、预设操作探索的方法,设想孩子一定能按着这样的方法玩的很开心,成为一段很有意义的探索学习经历。但当真正实施该计划,进行该活动的时候,实际情况与教师的设想大相径庭,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科常区。这时对活动的评价应关注教师有没有及时发现并分析问题,从而能提出改进方案。看教师是否对幼儿的表现有所思考,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并及时调整指导的重点与方式。看教师能否真的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在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符合他们的发展水平的同时又能积极引导、层层递进,使幼儿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收到预期的效果。
(3)评价内容突出重点,推进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评价研究 (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