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区域活动具有灵活性,因此需要教师具有灵活性 、机动性等特点 。教师对幼儿的指导也要掌握好尺度。对于幼儿的指导过少,不予理睬,幼儿不能将区域活动进行下去;对于幼儿的指导过多,会打断了幼儿的思路,严重限制了幼儿的自由,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不能给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指导。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幼儿活动中多采用直接指导,常常主观判断幼儿的行为表现,缺少必要的观察和等待,对幼儿信心不够,导演着幼儿的活动,造成幼儿更多依赖教师,独立性较差。
3. 评价流于表面,忽视经验的提升
评价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简单的就事论事,缺少互动交流、整理总结的过程。也没有分析现象后面的原因,挖掘现象后面的价值。这样整个区域活动的质量就会被削弱,幼儿的知识经验也无法得到提升。
(二)幼儿方面
1、幼儿对活动兴趣不大,持续时间不长
很多区域的开放,看上去似乎颇有新意,但幼儿对于此似乎并无多大兴趣,只是进入活动区对一些玩具稍作摆弄,操作没多少时间就离开了。
2、幼儿对活动成果并不关注,无法进行新的探索
很多孩子并不关注活动的成果,因此在下一次活动中依然如此,没有新的发现和进展。讲评环节,很多孩子各玩各的,并不关注在一些高度概括下的总结性语言,如,“今天大部分小朋友都玩得很好”“很多活动区的表现都很积极,希望大家保持”等等,在下一轮活动时,幼儿只是机械操作摆弄以前的动作过程,没有新的探索尝试,也毫无进展可言。
(三)环境方面
1、材料投放的任意性,更换不及时
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其本身特性及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方面的发展。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与教育目标相脱离,随意性大,材料不够丰富,不能引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例如,设置的 “自然角”里面长期摆放着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究竟种子可以用来干什么,幼儿却一无所知,该区域活动只停留在让幼儿对果实和种子的表面观赏上。又如,有些玩具过分追求外表上的美观,操作性不强 ,幼儿兴趣不持久,使用期限短,无法实现再利用价值。活动区内材料还存在更换不及时的现象,环境创设有名无实。长期不变的材料已使幼儿失去活动的兴趣。
2、活动区规则遵守情况不佳
由于环境中缺乏规则暗示,又或者是各材料物品的摆放不便于幼儿操作,很多活动区是有规则的,教师在活动前也一再交代强调过,但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规则进行活动。区域活动开始前,老师讲了很多规则,进娃娃家要脱鞋子,最多只能进五个人……,活动开始了,很多孩子都奔向了娃娃家,他们先是跑到该区门口,四周看了看,见是没什么特别的程序(进入规则),第一个孩子脱了鞋进去了,后面的孩子也一起跟上,由于人太多,他们开始互相拥挤,为了抢先进入有些孩子干脆不脱鞋直接进入了,其他人一看也都纷纷往里挤……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标准
通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及区域评价过程的观察记录、结合实例,从教师、幼儿,环境三个方面出发,依据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设立评价的标准。
(一)教师方面
1、活动的设计情况
一个活动的设计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其活动目标有着必然联系,教育目标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与态度、能力、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的三层次目标,即活动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同样,设计区域活动目标首先应考虑活动目标要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时要结合本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虽然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特殊教育形式,并根据多元智能将活动区划分为如语言区、美工区、科常区、娃娃家……等,但这并不说明活动的目标也将被分化。各区之间应有充分的联系,活动目标的设立,评价活动目标是否全面则要注意目标内容是否全面,是否体现整合性,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是否关注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能否涵盖五大领域,体现出一个全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
其次,活动目标要面向全体,也要注意个体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此在确定区域活动目标时要有一定的弹性,要让大多数幼儿能达到既定的目标,也要让个别幼儿完成最低标准。
再次,应注意到目标是否具体可操作,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是直接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及手段上的。因此要评定目标是否具体可操作,就要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及手段上来判断。
2、教师的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评价研究 (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