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绪论
二、何谓知识
(一)信息
(二)知识
(三)信息与知识的区别
三、组织知识形成的过程
(一)知识的分类
(二)将内隐的个体知识团体化
(三)将内隐知识外显化
(四)外部知识内部化
四、知识管理的理论内涵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二)知识管理的目的
(三)知识管理的范围
(四)知识执行长的工作内涵
(五)企业应如何推动知识管理
五、知识管理的策略
(一)隐性知识
(二)显性知识
(三)知识管理策略的划分
六、企业智商的衡量指标
内 容 摘 要
知识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内容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本文旨在探讨知识管理的目标,比较分析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之异同,以促进管理的创新应用,有利于引导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目标和策略。其中,主要是针对有关知识的内涵、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理论、知识执行长的工作、企业如何从事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策略,以及企业智商的衡量指标等重要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为引导大家了解知识管理,并引发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视,以早日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略论知识管理与企业发展
一、绪论
虽然人类已经踏入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的21世纪,但社会各界仍对于所谓知识经济的内涵,以及知识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大都一知半解。本文将针对有关知识的内涵、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理论、知识执行长的工作、企业如何从事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策略,以及企业智商的衡量指标等重要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为引导大家了解知识管理,并引发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视,以早日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特征,主要显现在知识取代传统的有形产品,因而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竞争力表现,将有以下的变化:企业的知识形成能力将取代传统的生产管理能力、知识学习能力将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将取代传统的行销管理能力、知识资产保护能力将取代传统的财务管理能力;同时,知识网络构建的虚拟企业与全球运筹也将取代规模经济与垂直整合的传统企业经营策略。
二、何谓知识
信息、技术、知识三者间的差异有多大,所谓信息管理与技术管理在学术上已有相当明确的定义,但知识管理的内涵为何? 知识管理与技术管理有多少差异?
(一)信息
一般而言,信息是知识的输入端,技术是知识的产出端,但信息与技术的定义与内容较明确清楚,而知识是需要经由客观分析与主观认知形成,且与人相关,相对比较难系统化与明确的淬取。
(二)知识
知识的分类可分为内隐与外显,可存在于个体与团体。个人拥有大量知识,因而称为知识分子; 组织拥有大量知识,称为知识型企业;当知识大规模地参与影响社会活动,就是所谓知识经济。
(三)信息与知识的区别
知识不同于信息,其特征是信息要经过学习过程与价值认知方能形成知识。知识也不同于技术,技术是产品与服务的具体组成部份,因而仅属于有形知识的一部份,而知识还包括产品与服务的抽象组成部份,并作为驱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重要基础。
三、组织知识形成的过程
如果我们将知识视为未来企业最重要的资产,那么企业就有必要知道组织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严格的说,只有个人才能创造知识,组织是无法不经由个人来产生知识的。但组织可以支持有创造力的个人,提供适当的环境来强化成员创造知识的动机,并建构充分的资源网络来促使知识创造的过程具体化,以及知识创造的结果公开化。
(一)知识的分类
内隐知识存在于个人身上,与个别情境经验有关,是主观独特的,而且难以具体化与共同化;外显知识则是存在于团体,比较具体客观,能以明确的语言形容,可以相互流通,以及向外部延伸扩散。由于存在于个人身上的内隐知识是组织知识的源头,因而组织知识创造的过程包括:先将内隐的个体知识团体化(或称为共同化的过程),然后再将这种形成团体共识的知识加以外显化(或称为外部化的过程),成为具体明确且可有效使用的组织知识。同时,组织还需要学习吸收外部知识使之内部化,以丰富组织的知识存量,然后再将各种不同来源的组织知识进一步组合化,以增加组织知识系统对于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由上述组织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可知有几种能力将与组织知识创造密切相关。
(二)将内隐的个体知识团体化
将内隐的个体知识团体化属于一种将个人经验心得分享,以形成团体共识的过程。它将需要组织内部配套建立有充分沟通交流机制,并且成员能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也就是组织需要具备形成知识共识的能力。
(三)将内隐知识外显化
将内隐知识外显化,属于一种将组织整体经验心得加以具体化与创新化,使之成为正式的组织知识,并能被广泛有效的使用,且成为组织知识资产的一部份。将内隐知识外显化,除了需要前一步骤的团体共识过程,更关键的是如何将属于抽象知识的经验心得加以具体化,使组织容易将知识具体应用于产品创新的活动。基本上,内隐知识外显化是组织创新活动中重要部份,创新活动能力强的企业组织,外显化的成效特别显著。
例如,炼钢炉工匠在炼钢的过程中体会到温度、吹氧量与效率的关系,经由组织内试误实验与反复论证的过程,并获得成员对于该项实验心得的认同与共识,最后开发成为一种能够自动控制温度与吹氧量的软件程序。这种将工匠的经验心得转变成为共通性的软件程序,普遍应用于各工厂,就是一个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的过程。
(四)外部知识内部化
组织知识来源中还有相当比例是来自于向外部学习的结果。如何将外部知识内部化,并成为组织知识存量的一部份,也挑战组织的学习能力。由于组织对于专业知识形成具有排他性的本质,经常会以环境不同、不适用的借口,逃避学习的压力。事实上,将外部知识引进组织内部使用是需要经过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如何将学习心得加以共同化与外部化。
松下在开发家用面包机新产品时,就曾向传统面包店的师父学习揉面与烘焙技术。但如何将手工揉面的技术转化为机器揉面,是松下的开发团队面临最困难的学习挑战。他们几经尝试,最后才将这项不同情境的外部知识转化为松下家用面包机部门专属的机器揉面与电子烘焙知识。
最后,如何将组织内众多的外显知识加以组合,形成有系统的组织知识体系,进而增加组织知识的附加价值。例如,当前许多信息电子业厂商都具有与Computer & Communication有关的多方面知识,但NEC因为能将C&C的专业知识加以有效结合,开发出许多创新的通讯计算机产品,因而大幅提升其知识系统的附加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做为智价型企业的高层主管,有必要了解上述组织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为组织培养以下四种能力,以有效提升组织知识的存量与价值:(1)发展组织知识的共识能力,以增进个体知识的团体化;(2)发展组织知识的创新能力,以增进内隐知识的外显化;(3 )发展组织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增进外部知识的内部化;(4)发展组织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增进组织知识的加值化。
四、知识管理的理论内涵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所谓知识管理,是指有关知识的清点、评估、监督、规划、取得、学习、流通、整合、保护、创新等活动,并将知识视同资产进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进知识资产价值的活动,均属之。它包括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团体化,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部化,将组织知识产品化
(二)知识管理的目的
(1)增加组织整体知识的存量与价值;(2)应用知识以提升技术、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绩效,以及组织整体对外的竞争力;(3)促进组织内部的知识流通,提升成员获取知识的效率;(4)指导组织知识创新的方向;(5)协助组织发展核心技术能力;(6)有效发挥组织内个体成员的知识能力与开发潜能;(7)提升组织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8)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
(三)知识管理的范围
1.知识型创新
所谓知识创新系统,包括知识来源、知识流通、知识学习、知识创造等四大构面。其中,知识来源不但需要丰富,同时质与量都同等重要;知识流通的管道不但要广泛,而且扩散速度也要快;知识学习与吸收能力的培养当然也十分重要;最关键的,知识创造能力包括加值与创新两项活动,前者是将数项相关知识整合,以产生知识加值的效果,后者则自根本上对于已知的知识加以改进与创新。
2.知识型企业
知识型企业在策略、组织、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与传统型态企业的运作皆有所不同,尤其智慧资本堪称是知识型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知识型企业经营的重心在发展企业的知识能力,也就是企业智商,因而有关的生产、行销、财务作业活动也将呈现不同的面貌,尤其发展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以支持企业的经营,更成为知识型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
3.知识型产业
知识型产业竞争呈现知识价值加乘法则、无限扩张法则、赢家通吃法则等特征,将改变传统产业竞争的行为。知识型产业由于能够创造比较高的附加价值,因而将会带来资源集中、外溢、与排挤的现象。这对于产业生态与全球化发展,将带来重大的影响。
略论知识管理与企业发展(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