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开放
一 、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分析
二 、 利率市场化的政策现状分析
三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负面影响
四 、 我国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转变传统经营思想和机制是前提
(二)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是保证
内 容 摘 要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改革的主要内容。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目前我国对利率的管制已阻碍了我国金融自由化和融入金融世界的进程,利率作为市场化的指标其市场化将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和各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积极的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及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利率开放给银行业带来的冲击展开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 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开放
中国加入WTO以后,利率市场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将彻底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特别是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成熟、不规范的情况下,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的恶性竞争局面,对商业银行是非常现实和严峻的挑战。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必须要准确地分离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和定价体系,全面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国有商业银行由法定利率的执行者变为市场利率的接受者。这是因为,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在任一给定时点上,不论一家银行是在可贷资金市场上的供给或需求的一方,或是同时处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方,都不能决定市场利率或明晰其走势,只能根据利率水平和走势,做出最可能让其达成目标的反应。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分析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改革的主要内容。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
从利率的决定方式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涵义主要是指利率决定方式上的市场化,即金融市场利率或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管制利率或限制利率转化为市场决定利率,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是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终极目标;而从利率市场化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来看,利率市场化表现为利率体系和利率决定体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中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即市场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大,由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伴随着利率决定的市场环境的变迁,金融市场的市场分割将逐步取消,资金市场实现一体化,市场利率越来越接近于资金供求的均衡利率;另一方面,从货币控制的角度来讲,利率市场化是货币当局对利率的调控从直接管制方式转为间接调控方式的过程。
中国要实现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必须将人民币利率问题、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汇率问题、资本项目开放问题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如果国际资本完全开放,汇率就应该自由化,这必然要求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以调节汇率。而利率是金融市场适应开放形势的核心要素,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是多方面外部因素作用而成的必然。
二. 利率市场化的政策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政策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表现有,一是贷款向上浮动空间完全放开。这就使得银行贷款的风险溢价覆盖面扩展。在以往,国内的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为什么贷款困难,就在于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不稳定、社会信用不高,对这些企业贷款不仅风险高而且成本高,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更倾向于大企业、大项目及长期项目。如果贷款的风险溢价覆盖面扩展,银行就可以根据企业的信用、风险、成本等因素来确定贷款的定价,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及银行贷款期限结构失配的问题。当然,正如有研究所表明的那样,过高的风险溢价也是银行贷款道德风险的根源。二是为国内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一般来说,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它是由融资活动中多种因素决定的。资金的使用期限、借款人信用度、附属担保品的数量与质量、承载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利息支付上的税收、清算程序与成本等都对资金使用价格有不同的影响。这次贷款利率管住下限、存款利率管住上限的政策,就是为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缓冲的空间与时间。就按照目前的市场化的进程我国利率又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被严格管制的利率,主要是针对居民和企业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二类是正在市场化的利率,主要是银行的贷款利率和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三类是已经基本市场化的利率,包括除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以外的各种金融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外币市场存贷利率等。
因此,提高社会资金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增加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促进整个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和发展同时,利率的市场化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发展,扩大了商业银行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渠道,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而且也有利于减少商业银行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同时,利率市场化对国内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加剧同业竞争,缩小存贷利差影响盈利、加大业务风险等。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增加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根据市场资金供求情况决定利率水平,能够降低消费者和银行的不确定的政策成本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仍保持较高水平,另一方面中小金融机构由于支付风险,形成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倒逼机制, 为此中央银行应继续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同时致力于改革准备金制度:在进一步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流动资金比率管理,建立流动资金调节机制的同时,降低并最终取消超额准备金存款利息、按月平均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允许法定准备金用于清算,以增加金融机构可运用资金数量,支持经济增长,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整个社会的金融消费,增加金融消费总量,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2.利率市场化会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利率的市场化意味着放开资金市场的利率控制,通过市场来配置资金,市场机制的高效率将促进资金的快速流动,加上国家为推动实现利率市场化而进行的一系列发展我国货币市场的措施,将极大地促进资金市场的繁荣发展,这为商业银行的货币市场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使商业银行能方便地通过货币市场筹集和运用资金,从而提高资金筹集和运用的效率,降低成本。
3. 利率市场化会促进整个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和发展,利率市场化将促进银行同业之间的竞争,从而迫使银行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以及吸引客户与创造新的业务需求,同时,利率市场化形成的市场风险,不同风险偏好的市场参与者也需要不同的金融产品来防范或投机风险,也将促进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促进整个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
4.有利于减少商业银行之间的不正当竞争,放开利率限制使一些银行不需要通过原有的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如私下利率回扣等来吸收客户,使所有银行都能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如成本接受能力等自主决定对不同客户!不同业务品种的利率水平,使竞争公开化,使所有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避免了原有的不正当竞争造成的损失和风险。
(二)负面影响
1.加剧同业竞争,利率市场化初期,原来的一些吸收资金的竞争手段如靠人情关系、回扣等将被公开的利率水平高低竞争所取代,这必然带来一轮新的竞争和存款的流动, 2000年,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存、贷款在全国十四家商业银行总和的占比在4%左右,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的存、贷款在全国十四家商业银行总和的占比不到2%,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总和在全国十四家商业银行总和的占比均在80%以上。同样,为争取优良的存贷款客户,激烈竞争也会在贷款利率的下降上进行,这些都使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开和激烈。
2.存贷利差变动的不同步,影响银行盈利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将使各家商业银行为争取存款和优良贷款客户而在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上进行激烈的竞争,其结果必然是存贷利差的逐步缩小,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货币市场如同业拆借、票据市场的发展以及与资本市场的联动性的加强,也将大大促进资金的流动,迫使银行缩小存贷利差,降低存贷款业务的盈利水平。但是我国多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每次调整中,存贷款的利率变动都是明显不同步的。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年利率%)为例,90年代以来,最大利差为3.6%,最小利差为0,处于起伏不定的变动中。
调整
时间
存款 利率
贷款 利率
存贷 利差
调整
时间
存款 利率
贷款 利率
存贷 利差
19910421
7.56
8.64
1.08
19971023
5.67
8.64
2.97
19930515
9.18
9.36
0.18
19980325
5.22
7.92
2.70
19930711
10.98
10.98
0.00
19980701
4.77
6.93
2.16
19950101
9.18
10.98
1.80
19981207
3.78
6.39
2.61
19950701
10.98
12.06
1.08
19990610
2.25
5.85
3.60
19960501
9.18
10.98
1.80
20020221
1.98
5.31
3.33
19960823
7.47
10.08
2.61
3.利率无规则波动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仅会出现利率水平的骤然升高,而且会伴随着利率无规则波动的幅度增大频率加快的现象"这两个方面都加剧了商业银行的脆弱性,并常常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
四、对策及建议
利率市场化对国内商业银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国内银行业没有及时抓住利率市场化有利影响所创造的机遇,对它的不利影响及早采取措施,转变传统经营思想和机制,积极创新,同时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就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下特别是加入WTO以国际大银行进入的冲击下,处于被动地位,影响竞争能力,最终丧失发展机会。
(一)转变传统经营思想和机制是前提
1.必须转变经营思想和观念,即转变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奉行的以贷款业务为主要业务的经营思想,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目前国际上大银行的业务品种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
2.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要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实施集约化经营战略需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1)确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目标和评价体系,着眼于银行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效益指标的提高,银行要全面强化对自身业务发展的区域、行业、机构网点、产品种类、客户对象进行科学的效益核算和评价,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分产品、分客户进行细化核算和评价的体系,以效益高低作为评价集约化经营的基本标准。(2)要按照效益原则进行资源配置,将银行的人力、财力和资金配置到效益较高的地区、行业、机构网点、产品种类和客户对象中去,特别是要把银行的业务资源集中到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最具赢利性的客户身上,把经营重点放到价值链中自身优势最大的环节上,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效益。(3)实施全面的成本管理策略,以整体的财务成本控制为着力点,科学确定核算单位和指标体系,实行分类成本核算,强化每个部门、机构和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创立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有效控制成本,不断提高效益。
(二)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是保证
利率市场化增加了银行的各种风险,如利率市场化引起激烈的同业竞争,各银行为争取存款必须在提高存款利率方面进行竞争,为争取优良贷款客户必然在降低贷款利率上进行激烈的竞争,在商业银行管理水平还不高,还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业的条件下,极易引起财务亏损的风险;同时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完善和风险管理水平还不高的条件下,会诱导一些银行进入高风险高利率贷款业务,产生内部控制风险和外部信用风险,要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就必须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体现在 :
1.尽快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保证银行内部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的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改变目前大多数银行内部人控制的状况"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前提,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所有者监督缺位,银行管理层同时拥有决策!执行!内部监督三大权力,大大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效,而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目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办法。
2.完善风险评价和控制体系.及时准确评估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如业务创新过程产生的新业务风险,市场变动引起的市场风险等,并通过风险控制体系及时控制和化解风险,目前我国国内银行普遍存在市场信息收集不足,分析评价力量薄弱,控制风险制度不严格等问题,要保证银行在激烈竞争和不断创新中能及时有效和防范各种风险,必须强化银行的信息收集.分析,评价体系,并制定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防止风险的扩大。
3.继续完善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的开端应当是同业拆借利率的放开,逐步推进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利率结构中,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一般被看作一种基准利率,它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其他利率水平的合理性。
总之,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创新、打造品牌、把握时机等方面,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优势,也便于进行体制改革,实现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而在产品定价方面则会遇到挑战,所以必须扬长避短。一方面要有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也不要因某一方面的劣势而妄自菲薄。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重要的一环。逐步建立由市场调节为主、人为行政干预为辅的利率形成过程,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和谐发展。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也不是遥远的事情,但是就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序、方式及利益保护等方面来看,政府更多的是如何来保护国有银行来渡过竞争的难关,如何来培养起国有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如果国有银行改革有成效,那么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会进展较快,反之,中国利率市场化会面对着许多困难与障碍。
参 考 文 献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报告(2002年)》
郑良芳:《关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新金融》2002年第6期
祈振荣:《我国利率市场化步骤》,2005(8)
刘义胜:《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2)
谢平等:《金融研究》,2002(2)
陈先勇:《再造金融——中国金融改革趋势报告》2002(9)
金融文库:《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田晓军:《银行再造与集约化经营:中外银行经营转型的比较与借鉴》,《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