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医疗器械的定义及类别
1.医疗器械[1]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方式获得,或者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妊娠控制;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2.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规定,我国把医疗器械分为三类:
第一类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如普通的外科手术刀剪、敷料等。
第二类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如医用缝合针等。
第三类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加以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如各种注射器、输液器、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血管支架等。
(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
1.ISO13485[3]中文叫“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由于医疗器械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特殊产品,仅按ISO9001标准的通用要求来规范是不够的,为此ISO组织颁布了ISO13485:2016版标准(YY/T0287—201X),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专用要求,为医疗器械的质量达到安全有效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017年11月为止的执行版本是ISO13485:2016《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名称和内容较以前版本有所改变。
2.ISO9001:2015[4]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本标准是在GB/T19000所描述的质量管理原则基础上制定的。质量管理的八大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发挥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是一个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总体原则,这些原则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得到体现。其应用可分为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两个层面。
质量保证来说,主要目的是取得足够的信任以表明组织能够满足质量要求。因而所开展的活动主要涉及:测定顾客的质量要求、设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并实施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最终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质量管理则要考虑,作为一个组织经营管理(这里说的不是营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组织要生存、要发展、要提高效率和效益,当然离不开顾客,离不开质量。因而,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要开展的活动就其深度和广度来说,要远胜于质量保证所需开展的活动。
(三)医疗器械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 我国医疗器械实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的目的在于有效的防止差错、混淆、污染、交叉污染;规范企业的生产相关活动,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从GMP 的分类角度可以从人、机、料、法、环、测六大方面进行控制,从而确保医疗器械生产过程符合工艺要求,并能够按既定生产工艺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
2. 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质量相关活动的控制:①偏差管理:当生产过程中出现与工艺不相符或设备故障等情况,均属于生产异常情况。该类活动出现后将作为偏差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偏差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的纠偏措施、制定后续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偏差事件的跟踪等。②变更管理:当生产过程中工艺、设备、检验方法、包装材料等信息发生了变化,应当启动变更活动。变更活动目的在于对变更的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及变更信息的追溯,变更活动是否引入新风险,变更后是否可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变更后均应当对相关变更的活动进行验证,以确保该变更不会影响到产品质量。③验证管理:验证活动按性质可分为前瞻性验证、同步验证、再验证三种。验证的目的在于确定该方法、该工艺、该设备、该环境等生产条件是否符合预期要求,才能确保该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符合要求。④风险管理:针对生产工艺过程及相关的活动进行风险评价分析,分析存在的风险等级,根据评价的风险等级制定降低风险的措施,并最终达到风险可接受的水平。
二、^文档提纲
一、医疗器械的定义及类别
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