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摘要】: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规蔓,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学前儿童正处在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游戏作为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使儿童获得了更多的适应社会环境的知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技能。
【关键词】:游戏 学前儿童 社会性发展
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它不仅有娱乐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儿童在语言、认知、注意、记忆、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生命,它可以给学前儿童的快乐、经验、思想和健康的作用。对于儿童说,游戏是激动人心的,能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一、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
费根曾区分了游戏的两种定义:一类是功能性定义,一类是结构性定义。游戏的功能性定义认为,游戏没有明确的结果和外在的目标,游戏被界定为不能直接获益,没有明显目的行为,游戏的结构性定义只是试图对发生在游戏中的行为或以游戏方式表现的行为进行描述。总结前人研究,游戏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自发性儿童参加游戏活动是完全主动自愿的,是内在动机的驱动。游戏是一种内驱性的行为,它既不受食欲的动机支配,也不受社会要求或行为本身以外的诱因所左右。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主动的、自发的活动,是由游戏者自由选择的、非强制性的、不受外部强加规则的制约。
2.自主性和规则性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或群体的意愿,确定游戏内容,选择游戏伙伴,制定游戏规则等。观察儿童的游戏可以发现,尽管他们的游戏有时显得杂乱无章,但是每个游戏中都隐含着一种秩序性,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也正是这种秩序的约束,把儿童的游戏带进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二、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在身体方面,“儿童早期的探索和游戏对感觉和肌肉系统的生长、控制都有帮助” 。儿童在游戏中动作的反复性和顺序性能够使儿童有效地建立产生动作的神经通路,促进儿童感官和肌肉系统的控制和成长,进而促进儿童身体生长发育和肢体动作与运动能力的发展。在认知方面,游戏影响儿童的认知理解。游戏和认知发展是相互作用的,游戏能够使儿童获得更加复杂和成熟的认知行为。而这种复杂、成熟的认知行为又会丰富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最终促进儿童感 官、思维、创造力等多方面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社会性方面,“游戏是一个练习成人生活中需要的社会技能的场所”。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角色、社会规则,了解社会文化、社会习俗的最初的非正规的舞台,因此它有助于儿童学习交往规则,掌握交往技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增强儿童的归属感以及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在情绪情感方面,游戏是儿童调节情绪的主要工具,可以使儿童有更多积极的情绪情感,帮助儿童消极情绪的转移与宣泄,学会面对与疏导自己的情绪,将恐惧和焦虑戏剧化,在游戏中体验和学习与别人交往的快乐。同时游戏使儿童更加了解自己,在游戏中体验到自我实 现的快感。游戏为儿童认识他人、减少自我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语言发展方面,游戏为儿童学习语言技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场合,有助于儿童分享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想法,学会用语言描述事物、表达看法、解决冲突,使儿童学会接受或传达清晰、连贯的信息,进而促进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游戏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游戏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它对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同伴往、社会性行为以及学前儿童的规则意识、认知、自尊心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1.游戏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
游戏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