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家庭个性化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
二、 家庭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做法
1. 加强沟通,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会使我们发现孩子身上那些我们未曾注意到的长处和进步。
而了解孩子,最重要的是交流,是一起相处。所以,在孩子放学之后,我们常常和孩子一起玩,或者一起做事,通过孩子的言谈举止了解孩子的想法。当然,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就必须真正平等的对待孩子。绝对不能动不动就拿出父亲的威严。因为对于中学生,父亲的威严,不是来自于父亲的身高,也不是来自于高声吼叫,而是来自于孩子对你的敬重和佩服。你平等对待孩子,孩子敬重你,他才会和你真心交流。
2. 自己的事情,自己安排
我们一直向孩子灌输一种观念,自己的事情,就是需要自己去做,要自己去完成。比如,从孩子上学到现在,我们从来没有帮孩子整理过书包,更没有帮孩子背过书包。记得在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出门晚了,我送他去坐班车的时候,班车已经启动了,我们俩只好快跑,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没有帮他背书包。
在平时他自己的事情,我们会让他去做,为了防止忘记,让他自己写个计划贴在墙上。到了假期更是如此,自己制定作息时间,安排学习时间。当然,有的时候做得并不好,但是,至少给他一种意识,他自己的事情,就该他自己安排。
在平时学习中,让他自己安排做作业的时间。在作业方面,都是他在自己房间里独立完成,我们不陪在身边。如果他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找我,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引导他分析,教给他思考方法。
3. 发现长处,及时鼓励
孩子需要家长的肯定,这样才会增强他的自信。比如,国庆节全家跟随旅行社到曲阜和泰山旅游,孩子的表现就很独立,不再和父母走在一起,而是自己走在前面,而且主动地帮助导游做一些事情,帮助导游组织游客。通过这件事情,我们由衷地感慨,孩子真的长大了。同样,我们也对他的做法大加鼓励。再比如,今天放学回家,他兴高采烈的说他今天受到表扬了,我就仔细问了表扬的原因,对他进行肯定和鼓励,他自己也很高兴,表示自己会做得更好。
4. 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
有句名言,“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我的理解就是,教育,不要拘于什么形式,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比如,去年和他妈妈到北京游玩,他妈妈就让孩子自己看地图,决定去什么地方,怎么坐车。在无形中,就培养了他出门旅行的能力,也让他很有成就感。我喜欢背古文,在高中的时候学的一些古文,也能背诵。前两年,我就把白居易的《琵琶行》背给儿子听,儿子对爸爸很佩服,而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主动地跟着背诵,时间不长,也会背了。用这种方式,还学会了背诵其他几首长诗。儿子很得意,也成了自己的保留节目,在带他参加大学生联欢会的时候表演给大家。我也喜欢和孩子一起骑车,在前年的时候,我们两个就骑车去了胶南县城,更多的时候是在开发区内。在骑车的过程中,就告诉儿子交通规则,也应到儿子学会欣赏开发区的美,让孩子热爱自己生活的环境。
再比如,有一天他放学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没有现金,只有各种银行卡、身份证、名片。回家后他给了我,我就和他一起和失主联系,第二天一起交还给失主。通过这些过程的参与,让他学会对类似事情的处理,该考虑到什么问题,该怎么说话。
5. 对待缺点,及时批评。
因为毕竟是孩子,缺点在所难免。就连我们这些成年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况是个孩子呢。所以,孩子有缺点,我们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但是,绝对不纵容。如果孩子什么事情做得不好,我们会给他指出来,督促他改正,甚至进行批评。在批评的时候,尽量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和语气。另外,批评一定要就事论事,他做错了什么,就批评什么,千万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从来不说“你真笨”,“你怎么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6. 鼓励与惩罚并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