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个人来说,生命是独特的,因此也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有的差异是永久的,有的可能是暂时的。无论是什么差异,教育必须根据差异来进行,谋求适合差异的教学方略。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能力、学习风格、愿望、学习步调等这些后天形成的因素中,而且也表现在先天形成的差异中。先天 差异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智能优势类型的差异。以往人们多认为智能是以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智能是一元的,每个人的智力都可以测量并用来加以比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推翻了智能的一元论。他认为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全面性与独特性的有机结合。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他到目前为止提出了经过验证的9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 能和存在智能。他说,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相对独立的智能领域,但每个人都是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把各种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智能组合。“人与人的差 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
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 ——(英)萧伯纳
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
一、 家庭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要做好家庭个性化教育,首先家长要对家庭个性化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做好家庭个性化教育,应该遵循下面的几个原则。
1. 重视个性化教育,但更要重视共性化教育
相对于家庭个性化教育,学校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共性化教育,因为学校教育虽然也强调注重学生个性,但是在教育方式上,更多的是采用统一的方式,注重的是标准化规范化。
我觉得,在当今社会,家庭个性化教育只能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绝不能替代学校教育。因为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体意识,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也可以更好的保证孩子们按部就班接受系统化教育。也有些人把家庭个性化教育走到了极端,不让孩子上学,结果,孩子个人能力得到了发挥和开发,但是,却丧失了人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能力——社会能力。
所以,家庭个性化教育,只能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绝不可以替代学校教育。这就是家庭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定位。
2. 不能单纯的用分数高低来评价孩子好坏
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并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能力。所以,绝对不用某次考试的分数来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孩子取得好成绩,我们和他一样高兴,孩子考得不好,我们会鼓励他,帮助他进行分析,看到自己的不足。也用其他方面的进步来鼓励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本身就很有上进心,那么,这时候,如果再横加指责,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永远不能是我们指责孩子的理由。
另外,我们也不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其他孩子的长处比。我们总是教育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让他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对于别的同学,也鼓励他找出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
别的孩子的长处,永远不会成为我们指责自己孩子的理由。
3. 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
我们一直认为,在人格上,不能区分大人和孩子,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对孩子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多年的父子成兄弟”。现在也确实如此,孩子的个头已经超过了父亲,孩子可以和父亲勾肩搭背了。
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尊严,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学会尊重别人。只有成为朋友,才能让孩子感觉到平等,才会无拘无束,能够和父母自由的交流思想。
但是,这种尊重,决不是一切由着孩子。我一直向孩子灌输一种观念:非原则问题,可以讨价还价,但是,原则问题绝不能轻易让步。比如,在品德上、在金钱上,都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4. 不仅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能力
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学校做得更好,因为学校已经根据孩子们的身心发育特点制定了科学的知识传授计划和传授方法。而且一般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适当的知识传授,也许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学前儿童的个性化教育(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