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戏剧游戏课程资源开发
一、国内研究现状
幼儿所处的地域文化对其成长与生活具有较大关联,戏剧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文化价值,能够有效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1]。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园应积极加强戏剧游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将民间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
戏剧涵盖着丰富的内容,它是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及表演集一体的艺术综合表现形式,它以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对儿童的审美情趣以及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学前儿童戏剧游戏教育活动被更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其教育活动开发与执行的有效性成为重要课题进行探究。
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戏剧教育培养的是与舞台表演相关的专业型人才,而教育戏剧则是针对普通受教育者,突出和强化戏剧的教育功能,是一种教学上的应用戏剧,不是训练,不是表演,而是教与学之间的新关系[3]。
学术界关于教育戏剧这一概念的界定一般基于两种取向:工具论与本质论。前者以戏剧作为教与学的媒介,后者则强调戏剧艺术的本体性[4]。循着这两种取向,我国学前儿童戏剧教育开始了诸如舞台戏剧表演、戏剧综合课程、戏剧主题活动及开放性剧场等多种实践探索。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实施“大基地、大课程”项目建设,对戏剧课程进行了校本化整合,打通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可以使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的课程。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通过每年聘请校外话剧表演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的培训[5]。
上海市宜川中学立足学校实际,通过学校原有戏剧校本课程的再塑造,理清戏剧课程的基本思路,形成明晰的戏剧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最终提高了戏剧课程的品质,丰富学生审美经历的过程中落实审美素养培养[6]。
上海师范学院甘晶晶[7]为了让学生在戏剧实践中理解知识,分析了目前我国戏剧教育发展的意义,探究了教育戏剧与教学策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戏剧教学的教学策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戏剧,借助戏剧元素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和内涵。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戏剧不仅是艺术殿堂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同时也对西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8]。许多研究都证实了戏剧在教育过程中的使用有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学生通过戏剧教育使得更喜欢校园活动,更善于解决问题,应对压力[9]。
20世纪后半叶,身体戏剧兴起,旨在批判文本中心主义,反思语言在剧场中的独尊地位[10]。代表人物是法国戏剧家阿尔托,他呼吁戏剧回归身体本源,倡导“身体就是剧场”。又如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他倡导“质朴戏剧”,力图将戏剧还原为身体表演与身体精神。以上均体现出戏剧家们对戏剧本源的探索。随着文明的发展,戏剧的文学审美特性才逐步被确认。学前儿童戏剧教育应循着这一历史发展脉络,重视身体本身的叙事和表意功能。
当然,这一功能的有效发挥需借助特定情境、音乐等外在因素的支持,以使无序的身体动作被纳入特定叙事框架内[11]。如要表现小鱼富于变化的身体姿态,教师可借助鲨鱼进攻的音乐,引导儿童想象小鱼在逃跑时的身体动作及其在穿过高大坚硬的礁石、弯弯曲曲的珊瑚、密密麻麻的水草时身体姿态的变化。此外,合适的音乐有助于赋予身体以节奏,推动情节的变化,音乐中时值的长短变化、节拍的强弱对比、旋律的重复与休止等,均有助于儿童进行身体表现[12]。
学前儿童戏剧游戏课程资源开发(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