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在适宜环境中的自然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改革以多方面的启示。儿童观是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观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怎样看待儿童,便有怎样的教育。儿童是自由的个体,需要我们有准备的对待。儿童是教育的对象,不同的儿童观决定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诸多方面的选择的不同。
关键词:蒙台梭利 儿童观 自由 环境 启示
一、前言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M.Montessori,1870-1952),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创办“儿童之家”,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她撰写幼儿教育著作,开办国际训练课程,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蒙台梭利是20世界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和进步的教育家之一。” (J.鲍恩:《西方教育史》(三卷本),1981 年英文版,第一卷,第394页。)
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的希亚拉瓦莱镇。父亲亚历山德罗·蒙台梭利(Alcssadro Montessoi)是个思想保守的贵族后裔,年轻时从过军,后来是文职人员。母亲雷尼尔·斯托佩妮(Rcnilde Stoppani)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心地善良,对蒙台梭利个人的志向一直给于支持和鼓励。蒙台梭利是个独生女,但她的父母并不溺爱她。对她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小时候,蒙台梭利每天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打扫一些场所,并使它们保持整洁。她对周围的穷人特别关心。有时候,她还充当父母吵架中的调解人,使家庭保持和谐的氛围。
蒙台梭利中学毕业后决定学医,当时意大利很少有女子学医,因此她的决定遭到家里人的反对,但是她坚持进了罗马大学医学院,在罗马大学学习期间,由于家庭断绝了经济资助,生活非常的困难,她不得不靠兼职和奖学金来完成学业。189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毕业之后,蒙台梭利被罗马大学聘为该校附属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生,主要治疗对象是一些智力有缺陷的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蒙台梭利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她进而把这种观点广为传播,号召人们关心这些孩子,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
她主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不久,教育部长任命她为国立特殊儿童学校校长。在任职期间,蒙台梭利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她的劳动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许多智力有缺陷的儿童在国家考试达到甚至超过同龄正常儿童的水平。此时,蒙台梭利又开始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非正式儿童经过合适的教育可以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那么正常儿童经过合适的教育以后一定能达到更高的水平。于是从1901年开始,蒙台梭利决定投身于正常儿童教育这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她把研究方向决定在幼儿教育方面,着重研究3~6岁儿童的教育问题。
1907年初,蒙台梭利在罗马贫困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将最开始用于智力有缺陷儿童的教育方法进行适当修改,之后运用于正常儿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注意。1909年,她出版了一本《蒙台梭利教学法》。她在书中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蒙台梭利的主要著作除了《蒙台梭利教学法》(1909年)以外,还有《教育人类学》(1908)、《高级蒙台梭利方法》(1912年)、《童年的秘密》。
二、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的形成受到了来自很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分别是:宗教信仰的影响;科学发展的影响;一些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影响。基于这些影响,蒙台梭利形成了她的儿童观。儿童观是指我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蒙台梭利认为,培养孩子独立的品格首先是要改变大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孩子并不是洋娃娃,如果成人总是习惯性去伺候孩子,那么只会让他们丧失了自身的行动力,并抑制了孩子自发、有益的活动。
(一)儿童发展具有“心理胚胎期”
探析蒙台梭利以儿童为主的教育理念(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