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存在不只是肉体的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形式存在,就是这种精神在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原动力,决定着人的发展进程,她将这种精神称为“潜在生命力”。
蒙氏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有精神的生命体,应该把它当成“心理胚胎”来对待,所以她把人的生长发育分为两个胚胎期-------“生理胚胎期”和“心理胚胎期”。所以以胚胎的发展来解释儿童的身心发展。蒙台梭利的教育法指出,“对人的心灵的理解将通过对新生儿的研究来获取,儿童隐藏着未来的命运,隐藏着人性的秘密”,她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精神潜能,幼儿早期的教育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蒙台梭利所谓“心理胚胎期”是和“生理胚胎期”相对而言的。在蒙台梭利看来,人和生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人有两个胚胎期-----生理胚胎期和心里胚胎期。在生理胚胎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开始时一无所有,之后由一个细胞分裂为许多细胞,然后形成各种器官,并生长发育至瓜熟蒂落。可见,要理解婴儿的胚胎,就必须将婴儿“实体化”。蒙台梭利所谓的“实体化”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他能给新生儿渺小的身体和思维带来活力,使他们成熟并完善,实现心理和生理的发展。[1]
关于诞生之时的胚胎教育,蒙台梭利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相信人类的本能。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和“内在潜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2]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自己完成的,不是成人去塑造的。在心灵的引导下,儿童的自我意识才会逐渐苏醒,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外部世界。所以我们必须设置一种适合儿童内在需要和兴趣,能够诱发儿童自发学习、自主作业的环境。
(二)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儿童在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敏感期”,就是指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表现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产生一种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容易而且迅速。
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的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3]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的和必不可少的东西。内在敏感性使儿童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他的东西无动于衷。” [4]
蒙台梭利指出,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她对其教育价值给予了极大地重视,她说:“当这个敏感期泯灭之后,人们心智上的进步,就只能通过思维的加工、主观和不倦的研究才能取得。繁重的工作会使人产生疲惫和厌倦感,这时儿童的心理状态与成人的心理状态基本区别在于,儿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它能使儿童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征服事物。但如果儿童在敏感期里遭遇障碍而无法正常发育,他的心理就会紊乱甚至扭曲。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而事实上他们的伤痕大多数都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
蒙台梭利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敏感期及其呈现和延续的时间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她认为儿童各种敏感期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儿童就是通过经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不断得到发展的。根据蒙台梭利对各种敏感期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敏感期:
1、语言的敏感期 (0-6岁)
2个月左右幼儿就开始吸收语言,其中 1 岁至 3 岁是语言敏感期的高峰时期。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先是对人的声音感兴趣,在感受声音的基础上。对此,最后对复杂的语法结构产生兴趣。幼儿所获得的语言是从他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获得和运用语言能力,是他们吸收性心智的表现。
2、 感觉的敏感期 (0-6岁)
蒙台梭利指出孩子从出生起,就能借着听觉、味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来认识实物。在 2 岁时,对细微的物体,如对成人注意不到的小东西产生兴趣并给予极大的注意 ,这种对细节的关心不仅使儿童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引发了幼儿的一系列活动 ,从而使幼儿的感觉更加敏锐。三岁前,孩子通过潜意识去吸收周围的事物;3-6岁则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知认识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也设计了很多的感官教具。
3、 秩序的敏感期 (0-4岁)
探析蒙台梭利以儿童为主的教育理念(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