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的幼儿多处于五到六岁之间,随着他们的心理能力的发展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增多,他们已经能够进行有目的的、有意识地绘画活动。有他们自己的独特方法。在造型上,他们喜欢用线条描绘物体的轮廓,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在色彩上,中班的幼儿对颜色的认识已经很了解,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给物体颜色进行着色。从构图上看,中班幼儿的绘画形象生动。中班幼儿绘画培养教师不应该死守教规教法,而是要用儿童的眼光看问题,给幼儿的想象留下一块空间,鼓励幼儿大胆合理的想象,尊重幼儿的奇思妙想,这样可以让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大班阶段可增加一些绘画欣赏活动
大班幼儿的绘画特点要符合该年龄段孩子的心理、性格、认知水平,整体构图与配色有许多共性,绘画色彩是明亮、鲜艳的,绘画作品给人的感觉既温暖又快乐,反映了幼儿世界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正是由于幼儿绘画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幼儿绘画构图、色彩的与众不同之处,可及时发现幼儿的某些不良心理。大班幼儿已有欣赏作品的某些潜力,并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简单的描述。
五、幼儿的绘画作品的价值
(一)幼儿的绘画作品是有艺术性的作品
对幼儿绘画作品的关注和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定,是从现代派艺术家开始的,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就曾悉心研究过幼儿绘画,他曾发表过一组以幼儿再现斗牛场面为基础而作的素描,他还不无遗憾地说过:“我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要学会像幼儿那样作画,还要花我一辈子时间才行。”这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更重要的是现代艺术家们希望从幼儿那里重新获得天真、淳朴和清新得内在品质。克利不反对把他的画和“幼儿涂鸦”相提并论,反而认为“那太美了。”幼儿的涂鸦与成人艺术家的很多作品的确有相似之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随着现代艺术家们在艺术领域发现和确定了幼儿绘画的艺术性及其价值,艺术教育和艺术心理研究的学者们也开始深入地研究和揭示幼儿绘画地艺术性,逐渐确立了“幼儿地绘画作品具有艺术性”地观念。
(二)幼儿的绘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觉样式和审美效果
幼儿园阶段的幼儿进行自由创作时,他们的绘画作品具有下笔肯定、用色大胆、形象夸张等特点,虽然从手法上看是稚嫩的、不成熟的、题材和内容往往也没有那么丰富和广泛,但其天真、稚拙和朴素的视觉样式和气息,却有着独特的审美效果和艺术魅力。当然,如果幼儿经常模仿教师或现成的范例,习惯于等待教师规定内容和教给的方法,那么,他们作品中本来应该具有的自信和独特的语言和样式将会收到干扰,甚至完全消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在珍惜和保护幼儿的艺术天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推动和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而不是无视幼儿的艺术天性和潜在可能性,过多传授幼儿成人的符号以及成人认为的技能,甚至包办代替。绘画教育家罗恩菲尔认为,每个幼儿都具有艺术创造地潜能,假如幼儿未经外界的干扰而成长,则他们的创造活动就无需任何特殊的刺激,每一个幼儿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造欲望,而对他地表现得方式充满自信。这种创造潜能的发挥有时会受到外在条件的干扰和制约。当我们听到幼儿说“我不会画那个”时,我们可以肯定的知道,某些干扰已经加诸其身了,所以,作为老师应正确看待并促进幼儿艺术潜能的实现,不应以不适合幼儿思想和认可的任何方式去压制幼儿的心灵,阻碍幼儿的自我表现。
我们还可以从幼儿与现代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比较中,感受幼儿绘画作品有其独特的视觉样式和审美效果。如毕加索的《牧神的脸》,无论从图式到稚拙的笔法,都与幼儿画非常相似;瑞士画家保罗克利的《野菊》、《宇宙来的声音》等斗鱼幼儿画很相似,他用幼儿一般的心灵去体验世界,也用幼儿一般的语言来作画,因此他的画总有一种孩童般的气息;西班牙画家米罗的《童年》、《乐团指挥》等,在情绪和图式上都与幼儿画非常相近,都传递着轻松活泼的气息,非常神似。
幼儿与成人艺术家毕竟有区别的,如成人艺术家往往更能够有意支配自己的天赋,而幼儿的艺术创造则更多地受其天赋的支配。不过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艺术经验的积累,他们也开始能够部分地控制天赋。
【参考文献】:
[1]梁志燊:学前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9)
[2]景清华.试论幼儿绘画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J].教育观察,2016(06)
[3] 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J].早期教育.2002(09)
[4] 孙玉兰.幼儿艺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5] 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湖南长沙美术出版社,1995.
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