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心理健康的指导与教育要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由于成长的竞争,青春期的烦恼,升学就业的压力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许多未知因素,加上青少年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不善于人际交往,因此很需要心理帮助。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危害人的健康,而且会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突出,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因此,学生急需心理指导,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但是很多学校这方面的工作还是空白。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心育渗透,在班集体建设中开展心理教育。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指导学生登录青少年心理咨询网站。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尽快弥补学校心理辅导和教育的空白。
5.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德育活动包括班级活动、团队活动、为民服务活动、法制宣传活动、参观学习活动等,都是学校德育工作成功的模式。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群落来说,德育活动还需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具有实效。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服务,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他们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使现实追求和欲望接近他们可能达到的利益,从而使这些活动更具实效性。集体活动是一贴良药,它可以治疗独生子女、单亲子女孤僻自私的性格缺陷,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6.学校教育和社区文化建设紧密配合。社区管理和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已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将来的社会教育中定会成为主渠道之一。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应走与社区文化建设密切配合的路子。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三位一体形成和力,这样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当然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付出艰辛和汗水,不断探索和实践,依据新一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四有人才。
(三)学校德育的对策
学校要注意研究幼儿品德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抵制德育工作的形式化和表面化,我们要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真正地落到实处,德育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
1.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提倡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人师表和“蜡烛”精神。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教师的育人水平、政治素养以及师德行为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与教学效果等同起来。
2.身教重于言教。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要体现公平公正,教师更要率先垂范,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先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先做到。德育教育是渗透式的,是细雨润物的方法,是心灵感应的,通过日常行动,让他们内心去感受、去熏陶。
3.灵活多样的德育模式。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
4.成材的标准多元化。考大学不是唯一出路,良好的品质对以后生活更重要,做事讲诚信,做人要诚实,才能成就人生。身边成功的人上学时成绩不太好的大有人在,学习能力只是人多种能力中的一种,要有正确的人才观,才能有正确的教育观。
幼儿德育的工作是一个连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给幼儿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他们也无法理解,因此,需要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从自身做起,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将德育渗透到幼儿的各个方面,从具体事件入手,由小到大的将德育内化成幼儿自身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于佳. 对幼儿德育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杨行,成云. 关于我国幼儿德育的几点思考[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4]伍海虹.论当代幼儿德育内容的新亮点及有效方法[J].生活教育,2011.
[5] 丁红涛. 幼儿德育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 甘肃教育,2011.
[6] 郑伊凡. 幼儿德育与家庭教育关系探究[J]. 成功(教育),2009.
[7]陈俊,卢清. 幼儿德育方法探新[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学前儿童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