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养不教,父之过”,说的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问题儿童背后必然有问题家长。家庭教育是人生道德教育的开端,是人生道德观形成的最重要的作用场,家教的好坏,从幼儿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就能看出来区别来。
1.家庭德育教育缺失。目前,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急剧减少,大部分中青年农民到城市打工,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城市中也有很多为了生计而疲于奔波的家庭,将孩子推给老人托管,顾不得孩子教育,孩子长期缺乏父母关爱,更是缺乏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问题时的指导、释疑,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及道德问题。
2.家庭德育教育意识淡薄。在父母双方或一方可以教育孩子的家庭中,家长爱子心切,在处理孩子教育问题上往往是错误的或不得法。溺爱和专制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方式,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除了不能替孩子上课、做作业,其地一切包办,造成孩子长大后不能受一点挫折,专制是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天性与成长规律,按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
(二)社会不良现象对幼儿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
1.人们的功利性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背离。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实利、实效,它通过市场来实现自己的产值、效率、效果,因此必然使人们强化功利意识,人们很少去追求徒有虚名的"义"。而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前途,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协调学校德育工作,克服社会功利倾向,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是德育工作者艰巨的任务。
2.社会上重智轻德、升学竞争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的不和谐。重智轻德在社会生活中拥有很大的市场。过去是“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是学好中考、高考科目就行了,还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参加英语特长班准备将来“考研”,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对政治不够关心,对参加集体活动、公益劳动不感兴趣。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政治思想表现。从目前我国深化改革的情况看,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人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人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有的学校为了追求知名度,创“名校”不得不狠抓教学质量,把德育置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实际上是看谁成绩好,"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常常流于形式。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心理发展之间相脱节。当代青少年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典型的早熟,学校德育教育还有一些不能与学生心理变化相适应。社会转型时期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以及升学的压力,青春期的困惑等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其主要表现在交往不适应,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升学压力大,厌学,生理发育烦恼,性心理偏差,社会环境不适应,行为不良,心理障碍等。德育工作在健康心理的教育、心理治疗与心理保护等方面,还缺少必要的研究和解决的办法,对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德育工作者还需努力探索。
4.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不统一。许多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无知与幼稚,从而使学生在家校的不同教育面前常常陷入无所适从的窘境,家庭教育中误区很多。许多家长忽视子女自身的兴趣与条件,忽视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只是按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期望高、压力大,有的家长方法简单粗暴,有的过分关爱,都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不能与学校教育统一起来。
5.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社会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所必须面对,社会上流传的淫秽书刊、黄色光盘、电脑网络中的黄色站点和网页等成了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电脑游戏、网络游戏也使青少年迷恋,卡拉OK包房、舞厅成为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堕落的温床,有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小流氓结成犯罪团伙,到学校滋事、打架、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学校德育工作在综合治理,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方面还有许多实际工作要做。
三、学校(幼儿园)德育
学前儿童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