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能力越强,动机激发的程度越高,工作业绩也就越大。在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两个影响因素中,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其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动机的激发则较易变化,而且是可以控制的因素。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要经过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见图1-1)
由图可以看出,激励过程起始于个体对需要的判别,需要是动力之源,它会使个体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促使个体采取措施以减轻或消除紧张。自我价值感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知识型员工”不再追求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他们更注重的是社交需要、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他们选择工作的首要条件,以此来实现其自身的自我价值。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加追求自身价值的视线,成就欲强,他们强烈期望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可,因此他们更希望其工作具有挑战性,以期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为此他们不满足于一般事务性的工作,而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上述的激励过程模式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人的意志行动开始于需要以及由需要引起的动机,具体而言,个体受到刺激产生了需要,需要得不满足时,引起心理的紧张,成为寻找目标以满足需要的驱动力,由此而激发了动机,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当目标达到之后,经过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如此周而往复,连续不断。
二、 心理学理论在员工激励中的应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西方的心理学家,行为学家与管理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结合管理实践,深入剖析了人的内在的心理机制,对如何激励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展开了相当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进一步找到了激励员工生产、工作积极性的三条主要的途径。第一条途径:通过对员工需要的满足,引导来激励其积极性,即所谓的内容型激励。第二条途径:通过设置富有吸引力且实现可能性大的目标,来激励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即所谓的过程型激励。第三条途径:通过一定的管理方式,不断强化员工的行为,从而激励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即所谓的行为改造型激励。下面对这三类理论在员工激励中的应用做详细的论述。
(一) 内容型激励理论在员工激励中的应用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集中于分析探讨影响个体积极性的多种因素,其基本的思路是找到这些因素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这类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激励与去激励因素的连续带模式。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认为它们之间有以下几种关系:(1)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高到低,但这种层次不是固定的。(2)一个层次需要相对满足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越到高层满足的越少。(3)同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任何一种需要并不会因为高层需要的发展而消失。(4)需要满足后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管理者在员工激励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员工不同需要水平的差异,并根据员工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2 .“ERG”理论
心理学理论对员工激励中的应用(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