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人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客观要求。
由此可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的素质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学生心理检测,调查结果令人担忧:约有3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12%的学生有心里缺陷,28%的学生有心里失常。中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习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正确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开设中学生心理课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所有学生充分参与。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尽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使他们“理直气壮”地倾诉心声,宣泄情感,发表意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善于体察和适应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灵活的教育与调控,引导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
2、平等尊重性原则
平等尊重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与他们建立友好信赖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双方在人格、权力上享有同等“待遇”,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满意的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杜绝说教,要重视学生的感情,理解学生的看法,采纳学生的意见,在关心、热爱、同情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启发和疏导。
3、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谈话内容给予保密,使学生名誉和隐私权受到意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保密性原则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他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热情、诚恳、耐心帮助;另一方面,在特殊情况下,对有明显伤害性人格的精神障碍要做好及时的预防工作。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