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作为大学生在校园内的监护人,辅导员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观。正确的手机观不仅要大学生在使用频率、场所等方面有合理的严格要求,还需要大学生认识到手机只是一个使用工具,正常的个体生活不能反过来被手机主宰。文明使用手机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滥用手机既影响了校园秩序和他人学习生活,又妨碍了社会公德建设,所以教师和辅导员要加强对正确使用手机的积极引导,一方面要说明滥用手机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为建设良好的手机使用环境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向大学生明确手机的优点和积极作用,把手机定位成一个便利的学习娱乐工具,是大学生学习的好帮手、生活的调剂品,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科学地认识手机、使用手机才能有效地减少手机依赖现象。
最后家长要平和地对待手机依赖。家长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帮助大学生摆脱困境的首要前提,要正确地认识大学生过度玩手机的情况,将这种现象看作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暂时出现的依赖式情感障碍和强迫式行为障碍,帮助他们分析出手机依赖的原因并及时疏导,利用假期多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通过户外活动转移对手机的渴望。
(三)加强课堂手机使用的管理
高校课堂是手机依赖的重灾区,加强在非手机教学课堂上手机使用的管理,这样一方面杜绝了课堂违规违纪行为,有利于良好学风和课堂环境的形成,另一方面减少了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这就需要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达成从上到下的统一,推进课堂手机使用管理的有效实施。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困扰高校管理人员己久,因此在不需要使用手机教学的课堂上要严格禁止手机的使用,推进“无手机课堂”的建设。“无手机课堂”是希望大学生在上课之前主动交出手机,下课再各自认领取回,以免上课玩手机分散注意力,并不是强制性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教室。
高校教师要严格课堂纪律,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带头将手机静音并且放在学生看得见的区域,由学生监督。只有教师身体力行做出典型示范,大学生才会反思自己上课使用手机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要保持严肃的课堂环境。大学的课堂较之于以前的学习环境显得更为宽松、自由,多数老师也会在课前表明自己的课堂纪律并不严格,这样反而会让部分大学生觉得“有机可趁”,并且充分利用这种轻松的环境玩自己的手机。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上课纪律的管理,对课堂使用手机的现象要坚决制止,绝不姑息,也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老师的严格,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
(四)加强手机使用的信息建设
要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手机网络环境,需要政府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手机网络制度安排,创造出一个合理的手机网络治理结构,发展出一个高效的手机网络沟通系统,同时要加强手机信息的建设和监管。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手机网络文化氛围,大学生才能从外部环境感受到手机网络活动的利弊方面,从而提高自己判断和调节手机网络活动的方式和水平。
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以法奠基,方能固本,对于网络来说,虽然形式多样复杂,也要坚持“依法治网”。我国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就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正确地利用手机网络,将手机信息的消极面、负面影响降到最小是制度建设上最需要注意的重点。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系,发挥全社会的监督力量,避免低俗消极有害信息毒害大学生。
六、结论
手机作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智能通讯终端之一,具有其他设备无法比拟的优点,它的外观、技术、使用特性一方面满足了手机用户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手机用户对手机的依赖感。大学生是手机最直接、最广泛的用户群体之一,手机依赖倾向尤为明显。通过问卷分析以及访谈结果,可以发现手机对当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身体健康均产生了不利影响,由此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状形成基本认知,也帮助大学生对自身手机依赖情况有一个基础性了解。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研究过程难免发生偏差,论文也有待完善。例如针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过程所设置的问题还不够全面,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和覆盖性远远不够,这些都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在对策方面,虽然从四个层面提出应对办法、力求全面,但还称不上细致、具体,需要进一步研究。
要想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需要更长远、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希望这一问题能引起大学生们的足够重视,摆脱手机依赖心理,重新调适好人和手机之间的关系,将目光聚集在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等方面的提升上,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1]吴九君,廖清林,韩力光.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3)
[2]李静,闫国伟,医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12)
[3]柴晓运,柯玉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始成年期大学新生同一性风格、自我控制和手机依赖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06)
[4]郭少卿,陈军,张喜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
[5]邢颖,李宁宁,唐耀辉,已婚成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05)
[6]师建国.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02)
[7]张晓州,罗杰,彭婷.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6)
[8]田宪华,杨博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J].林区教学.2020(01)
[9]黄时华,陈逸健,无聊倾向性与大一新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生命意义感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04)
[10]张晔,余子杨,田宪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学习幸福感的关系[J].林区教学.2020(02)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五)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