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智能手机的拥有率
表2-1 学生手机使用基本信息
项目 选项 频率 百分比
是否是智能手机 是 297 99.3
不是 2 0.7
每月生活费用 600元以下 32 10.7
601-1000元 141 47.2
1001-1500元 103 34.4.
1501元以上 22 7.4
每月手机流量使用 300MB以下 31 10.4
301-500MB 82 27.4
501-1024MB 59 19.7
1G以上 127 42.5
合计 299 100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1),大学生手机智能手机的拥有率为99.3%,几乎为100 %。通过对每月生活费用的调查显示,601到1000元的人数最多,为127人,占比为47.3 %,将近占据总样本的一半,其次较大的是1001到1500元的人数,占比为34.4%, 1501元以上的人数为22人,比例为7.4%,占比最小。我们可以从手机上网流量的大小推测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强弱。从流量使用情况可以看出,一个月内使用流量 1G以上的学生占据多数,比例为42.5%,其次使用流量人数较多的是301到500兆,人数为82人,占比为27.4% ,300兆以下的人数为31人,占比为10.4%。这一数据显著标明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较为严重。另外还有校园WiFi全覆盖,这也受到很多学生的青睐。
2.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
表2-2 大学生使用手机时间(人)
使用时间
年级 2小时以下 2-4小时 4-6小时 6小时以上 合计
大-- 4 46 16 13 79
大二 9 49 33 13 104
大三 12 30 15 12 69
大四及以上 10 14 15 8 46
合计 35 139 79 46 299
根据以上数据显示,使用手机占据了大学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每天使用2至4小时的人数为139人,比例为46.5%,其他按照占比大小排列,4到6小时占比相对较高,占比为26.4%,6小时以上排第三,占比为15.4%,2小时以下的最少,占比为11.7%。此数据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相对严重,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己经占据了除休息时间以外的很大一部分。
3.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场合
表2-3不同场合的手机使用频率
选项 N 均值 标准差
在亲友聚餐时使用手机顿率 299 2.09 1.156
在上课时使用手机频率 299 2.42 1.304
在听讲座时使用手机颊率 295 4.13 1.373
在排队等待时使用手机颊率 296 5.32 1.265
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使用手机频率 296 5.55 1.317
在如厕时使用手机频率 296 3.88 1.641
在睡觉前使用手机颊率 296 5.9 1.204
在自习时使用手机频率 296 3.62 1.184
在课间时使用手机频率 296 4.55 1.217
从表2-3可以看出不同场合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不同。“1-6”代表使用频率程度,其中“1”为“从不使用”、“2”为“很低”、“3”为“比较低”、“4”为“一般”、“5”为“比较高”、“6”为“非常高”。均值体现了大学生在不同情况下使用手机频率的程度,均值越大,说明使用手机的频率越频繁,相应的,均值越小,表示使用手机越不频繁。总体来说,大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手机情况不同,反映了使用手机己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4.大学生使用的手机软件及利用手机从事的活动
图2-1 大学生手机软件的使用情况
图2-2 大学生手机软件的使用频率
从图2-1可以看出,社交类手机软件使用人数165人,人数最多,占据总人数的55.37%;以听音乐、看视频、看小说为代表的娱乐类软件占据第二位,人数为103人,占比为34.56%;其次是以翻译、模考、新闻等为代表的学习类软件在大学生中占据第三位,人数为15人,占比为5.03%,这是大学生手机使用的一个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排在第四位的是游戏类软件,占比为3.02%;使用人数最少的是生活类软件,仅占2.02%。而且从使用频次上来看,也与使用情况类似。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不利影响
1.学习过程碎片化
智能手机融合了多种功能,日益成为一个高科技综合体,同时化身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移动终端。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和手机使用频率的上升,课堂成为大学生频繁使用手机的重灾区,再加上手机上网的隐蔽性和高校课堂的开放性,课堂上使用手机己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现象。
2.人际交往虚拟化
人是视觉动物,很多时候,如果总是将自己放在手机屏幕背后,而不出现在别人的视野中,其存在将不会被意识到。况且,人们在沟通时大部分信息通过肢体语言传递,如果看不到对方的肢体语言,沟通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手机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不是面对面,而是依靠手机的电波联系着。与传统的、带有情境性的人际沟通不同,利用手机进行交流是发生在特定情景断裂下的整体性沟通的肢解。
许多大学生在沉浸于与他人手机联系的同时,现实中的交往却乏善可陈。“人与人的交往与沟通抽象化为手机与手机的交往,人类的情感就在这虚拟的空间里流浪,远离现实的人群,它的狂欢实质上是一种孤独的无声的狂欢。手机也可以让相隔两地的人通过电波交流,彼此的心靠的更近了;它也可以让近在咫尺的人变得陌生,因为他们拥有了不见面的理由”。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