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认为手机依赖简而言之就是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心理,是指个体由于频繁使用手机,从而无法控制对手机的使用冲动,出现了明显的上瘾症状。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症状逐步出现增多的趋势,而在校大学生手机的使用频率较高,对手机的依赖也逐步加大。大学生手机依赖是指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使用手机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依赖行为。当手机不在身边时,个体产生心里发慌、烦躁等状态时,我们认为这个个体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心理,出现手机依赖现象。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类型
大学生手机依赖集中表现在学习、生活、交往三个方面:
1.学习中的手机依赖
学习依赖表现在课上和课后两个时间段依赖手机解决学习问题。首先,手机的隐蔽性和网络的快捷性诱惑大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习惯性利用手机搜索答案。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强大的信息容量以及覆盖面广的校园wifi,使大学生能快速利用手机进行网络活动,例如课上老师提问直接搜答案、文章撰写找百度、课后习题在网上找答案等,这种便捷使大学生更加依赖手机并且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促成了惰性思维,最终导致成绩下降。而部分大学生也利用手机的功能性和隐蔽性进行作弊,抱着侥幸心理通过考试,并为下一次利用手机作弊找到可行性依据。
2.生活中的手机依赖
生活依赖是指手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产生了渗透性威胁。首先,手机成为大
学生出门的必带品,即使没有带钱也不能没带手机。这是因为手机支付功能日益
强大,许多知名商家逐渐推出手机支付,轻松一刷支付码就能把选购的商品带回
家。手机淘宝、手机银行、手机旅行等手机软件使大学生没有外出的必要,就好
比广告中说的“手机在手,世界我有”,因此,手机生活功能的强大使大学生更
加离不开它。
3.社会交往中的手机依赖
交往依赖主要是指大学生沉溺手机虚拟世界的交往,而忽视了现实交往,感
情变得淡漠的现象。手机变革了传统的交往方式,从缓慢的、没有画面感的电报、电话、书信,到快捷的、能看到对方的文字、语音视频,手机连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哪怕是生活在两个半球的人也可以快速交流,因此,我们在校园中会经常看到大学生对着手机屏幕傻笑、对着话筒说一句话然后等待回复、戴着耳机手指如飞的样子,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忽略了坐在身边的朋友。在2013年10月的一则新闻报道中,一名老人在餐桌上因看到子女都在玩手机而摔盘离席,本来是难得而温馨的家庭聚会,却因为玩手机闹得不欢而散。可见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调查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问卷
1.问卷设计
本文的调查对象是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在校学生,该校是国家级重点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调查对象涉及本科生、专科生所有年级的学生,抽取其中300名大学生完成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采取发放问卷、被调查对象自主填答为主的方式。最终共回收299份问卷,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有效性判断,最后统计出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为99.6%,符合统计分析要求。
2.样本的基本情况
表1-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项目 选项 频率 百分比
性别 男 140 46.8
女 158 52.8
年级 大一 79 26.4
大二 104 34.8
大三 69 23.1
大四及以上 46 15.4
学院 化工院 32 10.7
环境工程
机械工程
商学院
生物工程 8
33 2.7
11
42
8 14
2.7
数统院
外语院
文学院
物理工程
信息工程
医药学院 9
10 3
3.3
18
16
40
83 6
5.4
13.4
27.8
合计 299 100
从表1-1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的比例相差不大,比例分为46.8%和52.8%。从年级分布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及以上学生均有涉及,其中大二学生与大一学生占比较多,比例分别为34.8%,26.4%,大三、大四学生相对较少,比例分别为23.1%与15.4%。从学院方面看,样本中医药学院的学生最多,比例为27.8%,其次为商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占比为14%和13.4%,机械工程学院与化工学院占比差别不大,分别为11%与10.7%,医药学类专业多以女生为主,所以最终的样本性别比例中女生的比例偏大。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