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手机逐渐成为大学生消费得起的智能电子产品,大学生通过手机接收到的信息内容也是五花八门。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娱乐和生活需要,手机因此成为多数大学生偏爱的对象。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大爆炸产生的巨大信息量让大学生猝不及防,作为信息化的主要受众之一,大学生会选择手机这种简单快捷的工具来满足自己对信息的渴求。
手机依赖是一种心理上的、精神上的瘾,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就会越陷越深而难以自拔。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阶段的性格特性,在心理、生理上都不太成熟,对新生事物敏感而充满好奇,加之刚刚脱离紧张的高中生涯,大学校园的自由氛围让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内心比较空虚,这就让手机乘虚而入,成为大学生的“好伙伴”。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情绪、应对方式等都是形成手机依赖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平时孤独感较强、比较内向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手机信息的诱惑。而手机的一些基本功能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种孤独感,为了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与满足,大学生会利用手机来排解孤独,从而形成手机依赖。
2.客观原因
手机能成为全民性的智能移动工具,是因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手机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快捷优势,而人们的交往方式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变。手机成为人类交往的媒介,没有手机,个体不仅会失去与外界的联系,还会逐渐被社会遗忘。因此,作为主要通讯工具的手机,在维系人类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机具有移动便携、人性智能、贴身渗透、多功能化的基本特征,这就促使手机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伙伴”。大学生作为手机使用的年轻群体之一,具有一些注重感官享受、乐于表达、追求新事物的特质,手机的花样翻新对他们来说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五、防治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应对策略
(一)开展手机使用知识教育
对于手机的认识,大多数人只停留在使用层面,关于手机的传播媒介特质和派生影响了解并不多。这就需要开展对手机使用知识的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手机的本质,并且认识到自身可能己经出现手机依赖症,通过这类知识教育帮助大学生正视这种病症,同时形成对手机使用的科学认知。
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大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将媒介素养相关科目纳入选修或必修课程体系,使大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当今主要传播媒介的基础知识。例如智能手机,不仅要让大学生了解手机的产生与发展、特性与功能、开发与传播,更要让大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参与手机信息的传播和使用。这样引导大学生从一个手机的使用者向探索者转变,从沉迷手机传播内容向注重手机媒介自身转移,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手机只是一个被开发和驾驭的工具。
在宣传教化方面,高校要列举典型事例经常提醒大学生。部分大学生在老师或家长制止自己玩手机的时候会选择忽视,并且认为玩手机并不会产生太严重的问题,即使是通过新闻、杂志等传播媒介了解到关于玩手机造成的人身意外事故,也会抱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此,高校需要强化手机依赖的危害教育,经常提醒大学生不要随时随地玩手机,一旦形成不良习惯、产生依赖,就有可能酿成惨剧。
当然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自觉控制手机使用时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和对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就短期自我教育和管理目标来说,主要包括减少手机使用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并完成学习计划。
(二)进行科学手机使用的引导
首先,需要高校时刻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变化,对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和疏导。辅导员通过日常观察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侧面访问,对具有手机依赖的大学生进行个别的谈话,倾听他们在学习生活遇到的困惑并及时予以解答和帮助。同时请表现积极的同学多关心帮助这类学生,带领他们融入班级,与同龄人打成一片。高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尤其是以班级体为单位的活动,例如当下最流行的“徒步走”或者“彩色跑”活动,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减少大学生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在班集体的荣誉和个人的奉献中弱化对手机的需求感依赖感。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