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及广大青年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对他们在校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将来的求职择业、未来人生都有重大影响。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1、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专业知识。也可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改进心理咨询服务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首先,领导要重视,保证机构、编制、经费、场所等。其次是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工作的人员要补充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外,还应该进行适应性咨询,开辟一些心理咨询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等。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可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用多种形式来促使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包括学校的环境美化,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的设置等。制度文化则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等。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共同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活动文化则是指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学术报告会、艺术节、体育节、科普节、社团节、书画展、模拟法庭等等。活动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心理文化则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心理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良的校风、学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同时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而且应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发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利用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与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起到实效,会使学生越来越有意识地关注自身心理健康,越来越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越来越多地寻求专业、科学的指导来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形成一个关爱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为维护校园安定团结、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四、结语
参考文献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