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性原因
(1)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社会性原因影响是一个很重要因素。
家庭对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可以说,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来自于家庭烙印,家庭氛围的好坏、家庭教养的方式、父母受教育程度等都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出生于单亲家庭或是父母感情不和、在放任型和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学生以及父母对孩子管教氛围不宽松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较高,反之,出身于良好家庭氛围的学生较少出现心理问题,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其社会支持系统也比较完善,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学校教育导致的社会性原因
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遇到实际困难便唤起了他们的思家情绪;2、教育理念的影响。有的学校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导致他们淡化了参与各种有益社会活动的意识。同时极少数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厌教”、发牢骚,迎合学生中的消极情绪,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3、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人际关系好,可使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愉快。但若处在一种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心情就会不愉快、烦恼,甚至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4、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转型期的不良社会文化辐射到校园,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现象。如校园里一度出现追星、追逐时髦、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等等。
(3)社会因素主要是由不良环境以及环境的适应不良引起的。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学生 难以维持学业,个体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使得贫困学生承受较多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较多地导致他们形成压抑的的心理倾向,经济上的窘迫也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上较多的表现出孤僻和人际交往退缩等。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上大学后不能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也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心理问题产生的认知因素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于不正确的认知倾向,比如,在个体成长中有错误的观念产生;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误解或者错误的评价;在内在心理世界中有新旧观念的冲突或者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在个体记忆中有持久的负面情绪记忆;有违反逻辑的思维倾向和不良的归因倾向,等等。持有这些不正确的认知评价倾向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三、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