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认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三、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思考
内 容 摘 要
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人口总数中占有很大比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农业产出效率提高的同时,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日渐突出,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愈来愈大。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一方面促进了社会进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 一些新问题如民工荒、空巢老人等。要进一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从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素质,完善就业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硬件软件条件等方面着手进行。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分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人口总数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人均耕地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得多,单靠现有耕地从事耕作,是容纳不了不断增长的农村劳动力的。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以及耕作方法的进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将不断上升。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如农民荒、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研究成为社会、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充分认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一是工业化过程一般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在中国这个人口存量巨大的国家,这两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看,二元结构能不能消解,农业劳动力能不能协调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工业化的成败。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落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以单个小规模农户为农业经营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组织制度不能适应市场化经营的要求。近几年来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二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就业的岗位;三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优化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有着重要影响。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1、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
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综合评价已达到69%,就是说,中国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国正在由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已经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期阶段。群众消费由追求基本生活^^文档数量的满足发展到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从以农产品消费为特点的温饱型进入以工业品消费为特点的不康型。
中国粮食产量,由解放初期的1.13亿吨、1978年的3.05吨,增长到最高峰1998年的5.12亿吨,2005年回落到4.84亿吨。人均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18.74公斤增长到1996年的414.39公斤,由于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2004-2005年回落为370公斤,这使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粮食供应短缺状况得到根本改观。这表明,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在农产品总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2005年的12.46%、农业劳动者占就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降到2005年的44.8%。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0。67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0.573,2005年分别下降为0.455和0.367。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根本解决。这样就促使我国有很大一部份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得另谋职业。
2、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缺乏。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却居住着世界22%的人口,我国耕地不多,耕地后备资源也少,但农业自然资源不大有开发潜力。人国有47.9亿亩草原(其中可利用的有33.7亿亩),20.6亿亩森林,15亿亩丘陵、荒坡,2.5亿亩淡水水面(其中可供养殖的有0.75亿亩),42亿亩海洋渔场面积,0.36亿亩沿海滩涂,近740万亩海水可供养殖面积。我国农区,还有丰富的煤炭、小水电资源和其他多种小型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多数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已开发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和能矿资源,也有待于向深层次、高效益发展,实行规模经济。这些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阔的活动场所。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中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与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大体相当,仅高于缅甸,几乎处于最低水平。由此所决定,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低于国际水平,除了孟加拉国,所有其他国家的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比重都高于中国。这说明中国第三产业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第一、第二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发达国家都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所以第三产业无论在GDP中所占份额还是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都远比中国高得多。
4、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
几千年来,我国的农村生产模式都是比较低下的, 劳动生产率极低.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自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经营土地所需人力大大减少,现代化生产工具大量应用,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农村中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推进了集约化经营,使广大劳动力得以解放出来。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中国农业迅速发展。短短几年,人均占有粮食从1978年的318.7公斤发展到1984年的392.8公斤,打破了人均占有粮食长期排徊的局面,从而一举解决了中国粮食长期短缺的的问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计量研究表明,在该时期,“农业增长量大约有3/4是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其余是农产品相对价格提高的结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取得如此明显的绩效,是与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分不开的。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基本上用不着劳动监督,或者劳动管理几乎不花费成本,这样就使很大一部份劳动力得以解放出来。
6、人口快速增长,也是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原因。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增长速度过快,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每年都有大批青年进入劳动年龄,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1994年末,我国城镇失业人数480万人,国营企业隐性失业人数2000万人,这一数字占全国职工总数的10-15%。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尤其突出。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劳动力将超过5.4亿。即使按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数量测算,到本世纪末,种植业只需劳力1.6亿人,大约有3.8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
7、农业技术落后和劳动者素质落后,也是制约劳动力转移和产生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原因。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并非完全意义的产业,而仅仅是一个生产部门,农业再生产的各环节——产前、产中、产后的内在联系被截断,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相脱节。这种模式,不仅造成农业比较利益低,而且也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渠道局限于农业生产,大大降低了农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5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依然高达87.8%,高中程度占9.7%,中专程度占2%,大专及以上程度占0.5%。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这样素质的人员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这样促使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
8、大量青壮年离开农村给农村和农业生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们如何来看待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带来的问题呢?一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使农村出现农民荒,即农村中从事农业的人大大减少,而且往往是老年人,对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农业是基础,而农业的发展靠什么,除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掌握现代先进农业技术的农民。之所以出现这些原因,是因为城乡之间的差距,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巨大,广大剩余劳动力在农村找不到事做,或者说在农村的机会与城市之间的机会差别很大,比如在我们这个县的有些条件很差的地方的年轻人,很多人都出去了,不出去不行呀,地理条件很差,基础设施薄弱,靠山吃山,是最原始的自然经济,在这里,男的很多人连老婆也讨不到。连最简单人的传承也做不到,多么可悲,他们不出去,也就失去了机会。失去了许多选择与发展的机会。二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使农村空巢化,老龄化,大量的青壮年离开农村后,剩下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家乡,有些老人满了七十岁了,依然面朝黄土背朝天,肩挑耕种,三是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儿童,就这样,孙子孙女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很多家长只有大过年的时候才回来一次,孩子从小就缺失了父爱母爱,失去了很多的亲情的滋润,为了挣钱。为了争取发展的机会,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产生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老人,本应颐养千年,得到子女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却因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而孤独与寂寞着。
进一步认真地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东部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机会发展不均与收入水平的悬殊。二是国家大部分资源分布与资源投入的严重不均,使城市人均享有的资源数高于农村,不管是医疗,教育,还是文化设施。广大农村青壮年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理解不深,竞争力自然相对于城市青年有所不如。三是二元结构体制出现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关健还在于体制,农民与市民的待遇与地位的不同,使广大农民想脱农皮,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获得更高的收入,有更好的发展地会取得更大的发展舞台。我认为这是我国从农业化向工业化出现的过程中的必经过的过程,是阵痛而不是顽疾,我们要正视问题,找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三、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思考
1、加强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素质。
大量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不仅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又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时的结构性缺陷(数量型过剩和质量型短缺)表现明显,从长远上来看,妨碍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首要的是把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突破口和基点,通过加强农村基本和基础教育、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摆正和开拓农村教育服务方向和办学思路等,来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真正建立起雄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第一,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制教育要通过强化政府职责求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大发展。第二,大力开展以文化技术培训为主的农村成人教育,要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网络,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第三,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资模式,一方面,要发挥各级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及个人对教育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2、完善就业服务,各地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不加大国家的财力投入是无法实现的。应改革财政体制,提高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较大幅度地增加国家对农村的投入,要以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变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局面;应尽早在农村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坚决杜绝农村适龄儿童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现象;应设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教育基金,专门用于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确保农村劳动力都得到及时的培训和提高,这是农村摆脱贫困以及劳动力转移的最基础条件。
3、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分割,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首先要改革户籍制度。要逐步取消附加在城市户口上的就业、医疗、教育、保险等种种福利补助,在此基础上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给农村居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其次应取消小孩入托、上学等歧视性规定。第三,政府要督促用工单位及时足额兑现农民工工资,进一步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做法,并将其以法规或条例的形式明确下来,严格贯彻执行。
目前全国劳动力的统一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还受到许多非价格因素的制约,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差异很大。在构造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方面,需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力双向选择,这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市场运行。培育劳动力市场要以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为指导,加快市场建设,即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劳动力市场建设,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配置进行科学指导;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和管理制度,规范劳动力供求双方和中介的行为,保证市场运行的有序性;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武装劳动力市场。 (2)强化信息工作,搞好信息网络建设。以城市为中心,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加快信息网的建设。初步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系统和宏观决策支持系统。 (3)狠抓就业服务,完善就业体系。不仅要提供基本的职业介绍服务,还要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培训,代管档案,代办社会保险,以及组织劳务,公开发行公益性服务岗位等多项目、多方位的服务,完善服务手段,运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化的技术、方法,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建立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从根本上看是经济结构转换和升级的结果,应当从产业结构的选择和变动中去寻求出路。但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原因也是影响劳动力市场均衡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产业结构的转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而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保障。劳动力市场制度创新是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创新, 就是要在健全与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同时,对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真正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5、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建立剩余劳动力的网络平台
农民之所以落后。关健的原因是知识贫乏,技能落后,创新观念不强,所以要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我们就要使农民能做到与时俱进,掌握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技术,以其交互性,信息量大等优势,为农民致富插上腾飞的翅榜,创造更大的商机,解决更大的就业促进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农民变为现代新型农民,与城市接轨,与国际接轨,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6、改善农村硬件软件条件,给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提供在农村发展的空间。
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大力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使农民在农村找到广阔的舞台,获得更大的发展。我们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工贸一体化,做大做强农业,创造更大的舞台,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城带乡,以农村作为城市下一步大发展的广大机遇,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建设,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广大农村劳动者在本地就可以有所为,他们自然就在本地作为主人,建设美好新家园了;改变城乡二元体制,无论是在资金的投入,还是在资源的配置上,要多倾向于农村,农村的公路更宽,水质更青,农民所受教育更好,社会保障程度更高,使社会更公平,公正和谐。
总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变的必然产物,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又是生产力还不够发展的表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我们就要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使生产力再上一个新台阶,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立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发展农村现代化服务业,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真正实现我国由工业化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经济概论》,韩琪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李世华 高南扣,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
3、占俊英 方齐云,《中国农村走势》,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